略论《论语》中的儒家生死观

2009-06-17 03:00张桂琴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8期
关键词:生死观儒家思想论语

张桂琴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生死意识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品。《论语》鲜明地表现了儒家思想对生命有限性的清醒认识和个人应以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论语》 儒家思想 生死观

生与死是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抗拒其发展的特殊规律。在远古时代,因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医疗器械的缺乏,人之生命更为短暂,更为脆弱,故而更加关注生死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征战连年不断,动乱割据时时发生,人们的生命毫无保障。于是,生死意识便成为儒家关注的焦点。

一、儒家对生命的观照

儒家思想一向以积极入世参与社会、干预人生。在儒家作品中,把握人生、勇于奋争、珍惜时间、热爱生命的句子、例子比比皆是。《先进》中载有“季路问事鬼神”之事,孔子闪烁其词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生是一切的基础,连生是什么都没有弄明白,又有什么权利去谈及死亡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因此,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应当积极生活,死后之事,死后在谈亦未晚。刘向《说苑•卷一•君道》载:“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欲言无知,恐不肖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可见,孔子是忌谈死亡,主张积极生活的。

儒家认为,越是身处逆境越应平静乐观,努力保持自己高洁的本性,孜孜求学,以豁达的态度面对苦难,从而完成人格的再一次飞跃。孔子曾高度赞扬颜回耽于清苦的生活,“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对学生的赞扬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君子固穷”、君子“不汲汲于富贵”的肯定,对身处困境依然乐天知命的褒扬赞誉。儒家所追求的不是丰裕优厚的物质生活,而是崇高充实的精神境界,因而,儒家学者不惧怕困苦,而把困苦看成是对自己人格的一种完善,一种磨练。《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见,儒家以苦为乐,在苦难中乐观的感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乐趣。

儒家讲究在苦难中也应有顽强乐观的生活,其意义并非仅仅为了生活、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应当借机充实自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应当为国、为民、为仁、为义而活着。儒家认为,人活着应当活得荣光、活得伟大、活得有意义,应活出气节、活出风骨,在有限的人生中寻找着无限的乐趣,从有限的生命中体会出天地、自然、人生之乐,以乐观的态度积极入世,面对人生的困苦坎坷,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因此,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认为,君子只要不违于礼义,无愧于天地、无愧于良心,就可以坦荡荡地活着。

孔子常常慨叹时间的短暂,不知不觉中“老之将至”。《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对着一去不回的流水感叹人生的短暂。孔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因而他认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贡献,“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孔子也常常感叹自己的衰老,“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可见,孔子对生命的有限性是有着清醒地认识的。

二、儒家的死亡意识

儒家认为,人活着就应当积极地服务于社会,应当尽可能地为社会、国家多做贡献,以自己有限的生命尽力于社会大众。然而,儒家注重生命并不意味着儒家逃避死亡。在儒家作品中谈及死亡的文章,虽然不像谈及生命的那样多,但也不乏论及。《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说明孔子并不惧怕死亡、逃避死亡,而是以“道”直面死亡,从而超越死亡,纳无限于有限,将个体生命的短暂融入社会客体普遍存在的永恒。在对待生命这一问题上,儒家注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不是生命的数量,如若是糊里糊涂地活着,不如在一天中明白一个道理,然后死去。可见,关于生存与死亡,儒家认为,应当活的光明,死的磊落。“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对“生的光荣,死的伟大”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儒家一向认为,生命是可贵的,然而道义是无价的,以有限的生命换取无价的道义是死得其所,无上光荣的。君子活着就应当有高尚的人格,就应当有其不朽的价值,就应当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其每一份力,释放出每一束光。若其活在世上只是为了苟且偷生,蝇营狗苟,于国于家无补,那远远“不如死以荣”。《礼记•儒行》有“士可杀不可辱”,也是讲君子应当生而有品格,死而有气节。

儒家讲求的珍惜生命和死的磊落,二者相辅相成。珍惜生命是在“克己复礼”的基础上为国尽力,死的磊落是“蹈仁而死”,为正义、为道义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二者互为表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明确提出君子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生与死都应以“仁”为基础,“仁”作为君子的人生信条,道德规范。

三、儒家生死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生死观自然也影响并决定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看法。自孔子提出“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的生死观后,“亚圣”孟子继踵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舍生取义”观,进一步强化了孔子的“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的生死观。而后,荀子在孔孟生死观的基础之上提出“唯仁之为守,为义之为行”的生死立场,提出“重死持义而不挠”、“畏患而不避义死”的“义死观”,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一脉相承。

为仁义而生,为仁义而死,生而宏扬仁义,死而成就仁义,是儒家生死观的前提。孔孟的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数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气之所在,一直鼓舞着爱国志士、仁人志士的成长,陶冶着中华民族的情操。当国危民难之时,一个个民族英雄不计个人利益,舍生取义、赴国捐躯。抗元被俘的文天祥,被囚大都多年,不拜不降,终被杀害。死后,人们在其衣襟内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以自己的性命完成了人格的升华。

珍惜生命,忍辱负重,在困境坎坷中孜孜求学勇于奋斗的儒家生命观,也鼓舞了无数的中华英杰不屈不挠地向命运挑战的意志。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司马迁身受腐刑后作《史记》,杜甫穷困潦倒“心忧社稷”,苏轼身陷岭南不忘苍生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儒家生死观的影响。

总之,儒家就生死问题提出了要重视生命的质量,有生之年要把握生命,以有限的服务于无限的社会发展,要积极掌握生命,调动生命,发挥生命的意义,不要苟且偷生。面对死亡要毫不畏惧,不因乐生而害仁,要活得光荣,死得伟大;要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生死观儒家思想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如何读懂《论语》?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