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霞 王欣瑜
[摘要] 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哲学的永恒主题,也是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做哲学思考的基础上,以期为人们寻找摆脱当前教育生活困境的教育救治之道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关键词] 生活 教育 辩证 对立 统一
马克思曾说过,“思维要想把握事物的辩证本性,思维本身也必须是辩证的,即要遵守辩证逻辑所揭示的辩证思维规律。”可见,对于某些事物辩证关系的研究,重要的是应该用一种辩证的思维来认识和分析,首先,要从事物的统一整体中看到它们所包含的差别与对立,从肯定的事物本质中发现所包含的否定因素;其次,还要从相反的两种倾向、方面或因素中看到其内在统一联系,认识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生活与教育的相互对立
生活与教育的相互对立主要是指二者的相对区别与独立性:其一,生活是人的意义生命的延续历程,而教育则是贯穿于这个历程的特殊引导活动,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生活的外延大,内涵少,教育则外延小,内涵多;其二,生活以其实然与应然两重性的互动为主要特征,教育则以其对积极生命意义的引导为终极追求,二者的发展演变遵循着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
1.生活是实然与应然两重性的否定之否定历程
首先,人的生活既是预成的,又是生成的。每个人的生活历程总是在一个先于他而存在的不可选择的客观生活世界中展开,它对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已完成的规定性,它规定并塑造着人的具体生活方式,人不能脱离这个具体的生活世界而生活。但是,生活也并非绝对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完善过程,生活的历程就是其预成性与生成性的矛盾转化过程,也正是这一矛盾推动着人不断地追寻生命意义的实现,进而提升自己、改造生活世界。
其次,人既生活在现实的“当下”,又生活在理想的未来。当下的现实生活是一个既定的事实世界,人就生活在“直接给予的事实”中,但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还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发展自身的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而使自己置身于一种理想生活之中。
再次,生活的两重性在人的意义生命中获得统一。人的意义生命的本质决定了人总是不满足于实然的生活状态,而不断地创造和追求一种应然的生活,这种应然实际上就是理想中的实然。这种应然一旦实现,它又不能不受特定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成为一种新的实然,以备更新的应然性的创造。
由此可见,一方面,人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他(她)不能脱离对象物而存在,为此,人总是客观、必然、无可避免地生活在一种实然状态之中,他(她)的生活要由各种对象关系所决定;另一方面,人的生活又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意义生命的延续,与其他物种不同,人能够按照自己生命的需要通过各种对象性活动去超越既定的对象性关系,打破预成、宿命的生存方式,去实现其所应是的意义,因此,他(她)又是以一种应然的状态生活着。人既生活在现成的实然状态中,又生活在不断超越现成的应然追求中,总是存在于两重性的否定之否定历程之中,正是在这种两重性的张力推动下,人不断地实现着自己生活中所追寻的生命意义。
2.教育是依附性与独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决定了教育必须依附于生活。教育作为社会中一个自成体系的子系统,无论其怎样发展,也不可能完全割裂与社会生活的本质联系,它的运行规律必然受制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规律,它不能孤立地运行,而是要依附于一定的客体或活动,必须依靠一定条件而存在,随着条件变化而变化。
其次,合规律地运行是保证教育相对独立性的重要条件。教育的正常发展必须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社会生活发展规律等)和自身规律(教育主体自我选择、自主创造发展道路的规律)。教育发展虽然有其自身规律可循,却仍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异化,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失去了其相对独立性,过分地依附于当下生活世界的一些功利化需要而遗忘其超越本性,而这正是理性的教育活动植根于生活土壤的首要条件。
可见,教育作为引导人追寻积极生命意义的自觉实践,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证就是要合目的、合规律地进行。实际上,生活需要的也正是能自觉摆脱依附状态并具有相对独立的话语系统和运行规律的教育:一方面,它力图适应当下、具体的生活世界的种种合理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传统、守旧限制因素的摆脱和超越。
二、生活与教育的辩证统一
肯定生活与教育的相互对立,并不意味着二者是绝对独立地发展,互不相关,事实上,二者的发展还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
1.教育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教育
黑格尔曾说,“矛盾双方的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获得自己的本质规定,此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如此。”正是因为人具有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内在动力,才使教育具有引导人追求积极生命意义的本质规定性,而生活也是相对于教育才有了其特定的内涵。可见,生活与教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首先,生活中包含着教育的因素,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其次,教育中也渗透着生活的属性,为生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首先,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活水。“生活与教育似乎是孪生姐妹:生活是人类存在之形式,有人类即有了教育,教育归根结底为创造生活。”只有扎根于生活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教育普遍地存在于生活的每时每地,它的所有构成要素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像陶行知所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可以说,生活是教育的活力之源,教育是实现生活目的的特殊方式和途径之一。教育对积极生命意义的引导,就表现在使人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掌握科学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情趣、进而学会享受美好的生活。
其次,完整生活的延续需要教育的引导。只有完整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完整生命意义生成的连贯性和场景,使其不再由于社会的割裂而导致意义发生的语境缺失,而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总是充满理性和激情地发生在人生命存在所面对的整体性世界之中,无论如何发展,它终究是在生命活动之中,在人的生活之中,引导人积极追寻生命的意义,进而帮助人改造自为的、个体的现实生活和自然的、社会的客观生活世界。
综上所述,在人的生活历程中,每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天然的教育者或受教育者,而教育则既是一种授人以生存手段与技能,又教人如何主动把握生活、建构意义世界的特殊活动,是这两种功能与目的的协调与统一。为此,本真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有限目的,即使受教育者具有与周围生活世界的期待相符的外在目的,它能够让人以最好的状态适应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积极现象;另一种是更为重要的无限目的,即超出人自然存在的直接需要的发展性内在目的,它指向的是人的自我发展、提升与意义建构,引导人自觉超越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消极现象。只有这两种目的的统一才可能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没有纯粹脱离生活的教育,也没有纯粹无教育的生活。教育的发展变化无不表现在生活的时空情境中,而生活的存在与延续历程中又时时处处都表现着教育的力量,可以说生活的历程也就是教育的历程,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之所以能转化为教育,教育之所以能给生活以积极的引导,就是因为二者原本就具有内在一致性,双方已经包含着相互渗透、贯通的基本因素,即生命意义。这一双方内在统一的因子,也是二者相互转化的根据或“由此达彼的桥梁”。
首先,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是“一种健康的、纯真的、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生活”,“只有把教育当作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自然的本位。”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也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生活是意义的延续,生活的延续也必须在意义的引导下才能得以实现,生活不仅是教育的起点和依凭,而且是教育的直接指向。就目标来说,教育是一种手段,一种个体生活延续和社会生活发展的手段;但就过程来说,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是个体生活和类生活的内在组成部分,它既受到生活中其他众多因素的制约,又引导和塑造着个体生活和类生活的未来。
其次,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生活是由持续不断的活动所延续的历程,它涵盖了生命从开始到终结的全部过程,所以,教育作为伴随人终生、促使生活不断更新的活动,也不能停止于生活的某个时期。实际上,只要人还活着,它就会继续下去,从纵向方面贯穿于人的一生,从横向方面连接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它的影响不会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人的整个生活历程就是教育的历程。
综上所述,生活与教育是两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二者的发展、变化、联系是绝对的,平衡、稳定、对立是相对的。如果认识不到作为一个大系统的人类整体生活所具有的普遍性与整体性,就无从发现教育本身对于人类生活发展的普遍根据;同样,如果认识不到个体生活情境的特殊性与个别性,也就无法解释不同个体所追求的生命意义千差万别的特殊原因,更无法实现教育对积极生命意义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德]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45-255.
[2]刘文霞.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19.
[3]凌龙华.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