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某知名国企”保密
——国资委纪委监察局日前公布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透露某知名国有企业集团高管腐败窝案,称该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绝大多数中层干部涉案,几乎“全军覆没”,但国资委方面并未公布该企业的名称。在社会舆论的强烈压力下,昨日国资委新闻发言人证实“某知名国企”为古井集团。国企反腐败必须走群众路线,不能完全依靠“自己人”监督“自己人”,体制内自我反腐的结果,永远无法改变“一把手”独断专行,有关部门对高管人员疏于管理,规章制度形同虚设的弊病。“医不治己”。再好的医生都治不了自己的病,何况是企业管理者根本不可能担负起给自己治病的医生角色。(资料来源:2月27日北京晚报)
◆何以才发现房价“难以承受”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称:“2007年下半年我国市场化的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因此房价已经到了必须调整的时候。”这样的话早就有人说过千遍,但从住建部部长的口中说出来,它才是权威的“官方鉴定”。幸好承受不起的是房价而不是粮价,否则的话,大家早就没力气争论了。早就该认识到高房价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可这些年来我们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在兴高采烈地眼睁睁看着灾难一步步逼近吗?是谁把整个社会忽悠进这陷阱,受罪之前太应该问个明白了。(资料来源:2月27日现代快报)
◆以更强有力的改革扩大内需
——不少人相信,“金融海啸”的第二波正在袭来,一些曾有辉煌历史的欧美金融机构如AIG等,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生存挑战。目前各级政府推出的针对扩大消费需求的举措,对提振居民消费热情大有助益。在全球经济未来形势仍不明朗的情况下,应该承认,国内居民的消费信心,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若现有的居民消费潜力能够被充分挖掘,于改变国内消费占GDP总量比重长期偏低的状况,有着直接影响。但是,也要看到,扩大消费需求仅靠技术层面的手段还是远远不够的。消费需求的提升,关键还在于扩大居民收入,同时提升整个社会的保障水平——前者解决居民有能力消费的问题,后者则排解居民进行当下消费以及信用消费的后顾之忧。(资料来源:2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步伐还应加快
——2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时,提出要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保关系到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有助于我们尽早走出经济困境。因此,对社保实现全国统筹我们要有紧迫感,步子可以适当更快一点。事实上,无论在省级范围还是在全国范围,统筹社保并不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资料来源:2月26日每日经济新闻)
◆反复无常的“平安”令人鄙视
——2月24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对外称,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2008年的薪酬将分文不取。2月25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反水,称马明哲“不领薪”不代表“零薪酬”。业内人士则普遍认为,马明哲的2008年的底薪仍会保持在300万元以上。讨论老马2008年的薪酬应不应该“分文不取”,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老马本人来说,无论300万还是400万,也不过是一个数字上的概念和具体的符号而已。即便下半辈子他不拿一分钱,恐怕把钱花完也要费上一番大功夫。而中国平安此次反复无常,以己之矛戳己之盾的做法让人更鄙视。(资料来源:2月25日广州日报)
◆提高征稽能力是公平税负前提
——个税综合征收对税务征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最难点在于如何准确掌握纳税人的多种收入来源。我国长期一刀切式的按起征点征收个税,乃至造成个税主体长期是工薪阶层这样的不公平结果,就与征稽能力的低下不无联系。因为统一起征点就便于由单位代扣,税务机关只需做些汇总统计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征稽能力,也是实现公平税负的基本前提。(资料来源:2月25日新民晚报)
◆“拉内需”不是公款浪费遮羞布
——“我拒绝领房卡,也不会在这里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此安排,我认为是极大的浪费!”广州市政协委员高德良拒领大会安排的五星级酒店房卡,批评大会没带头压缩开支。一些人认为,这种做法虽然值得商榷但可以拉动内需。用财政的钱来给政协委员安排住宿,从而促进五星级酒店的营业额增长,刺激了消费,带动了就业。但是财政的钱是来自纳税人的。如果这个钱节省下来给纳税人,纳税人会用这钱来扩大生产、刺激消费,或者自己就直接进行消费,这岂不是更促进了消费,拉动了内需?根本就用不着政府花费大量的征税成本征收上来,再投入消费领域间接来拉动内需。(资料来源:2月24日扬子晚报)
◆矿难是人力不可抗的吗
——矿难又发生了。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煤电屯兰矿井发生爆炸,截至2月23日中午,已有74人遇难。我国发展基础不如发达国家,安全投入的力度还跟不上,而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急需大量的原(燃)料,造成安全问题突出。但无论何种理由,都不能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不管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需要,还是发展基础上的不足,都不能让人的生命安全为其让道。常说我们的制度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时下,矿难问题不可谓不是大事。相信对于矿难,我们不会束手无策。(资料来源:2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巨额外储考验中国“财技”
——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约为19500亿美元左右。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持续下滑,政府在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巨额的外汇储备刺激经济增长,拉动投资及消费。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延续,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中国发挥影响力平添了许多新的筹码。但面临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如何利用好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把双刃剑,解决目前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经济结构失衡显得尤为重要。(资料来源:2月23日中国证券报)
◆取消全额罚息:人性化比“国际惯例”更重要
——中国工商银行22日凌晨开始对牡丹信用卡取消全额罚息,已偿还的部分将不再计收利息。“全额罚息”是各国银行都采取的国际惯例,但是,有些国际惯例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银行信用卡是典型的“舶来品”,在信用卡产业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对信用卡的“游戏规则”十分熟悉,在充分掌握规则和满足知情权的情况下,采取“全额罚息”的做法可以理解。但在中国,信用卡的历史十分短暂,国人对信用卡的认识和使用规则,并没有跟上。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使用者出于无心的过失,少还了几分、几毛或几块,却被收取“全额罚息”,这对他们显然是过于苛求了。(资料来源:2月23日燕赵晚报)
◆限薪先建“玻璃屋”
——2月17日这一天,我们读到这样两则新闻:新疆阿勒泰千余官员的财产申报情况,在当地廉政网亮相;上海财政部门则在网上发布通知,要求金融类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负责人填表,如实申报薪酬。多做些如阿勒泰公布官员财产一样的改革试验,让“一部分”管理国有资产的阶层接受全社会监督。如果总是出于偶然,才让某些问题暴露出来,而不从机制入手,打造一间透明的“玻璃屋”,“限薪令”很容易流于空谈。(资料来源:2月20日人民网)
◆谁来制约垄断国企挥霍“百万烟火钱”
——据《检察日报》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央视新台址办公室举行烟火表演已持续3年,2007年耗资30万元人民币,2008年耗资50万元人民币,2009年耗资100万元。“每次表演都是在主楼与北配楼之间的空地举行。”连续3年央视仅烟花就花费了近两百万,中央电视台如果是私营企业烧得是他自家钱,谁也不应该多说什么。但是中央电视台是典型的国有企业,而且是垄断国企,且不说烟花烧了大楼,就是单单他们的百万烟花钱,类似的开支是不是该有个制约呢?(资料来源:2月20日荆楚网)
◆中国经济:危险在危机后
——资本“扑食”不到足够的利润,就会冬眠;反之,投资就会闻着味儿蜂拥而出。当今中国,两极分化矛盾突出,无论基尼系数,还是工资总额占GDP比重,都表明得再清楚不过了。实际上,中国经济列车既要高速行驶,又要战胜危机,客观上须想方设法增加资本的预期收益,这将会进一步加大资本和劳动力这两者的不平衡。所以说,中国经济,危险在危机之后!(资料来源: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需要被强拆的,是权力不是报亭
——无锡市政府日前作出了一个让外界觉得匪夷所思的决定:关闭、拆除该市市区1241个报刊便民亭(棚、摊、点)。于是自本周一起,早起上班的无锡市民惊讶地发现,他们再无报纸可买。在无锡便民亭唯一有效且合法的是一个名为“临时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证件,而且必须是由市级城管部门核发的。按照无锡城管有关负责人解释此次“执法整治”的背景:一是为了迎接无锡即将举办的某论坛,二是市民对违法占道经营的反感。如此雷厉风行的强拆行动,一定是有了更高级别(或者更新)的行政指令,权大于法从未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了。迫切需要被强拆的不是报亭,而是肆意妄为的权力本身。(资料来源:2月27日南方网)
密西西比泡沫(时间:1718—1720年 地点:法国)
1720年法国发生了和郁金香泡沫一样的密西西比泡沫。19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从500里弗尔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20倍。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泡沫的始作俑者是约翰劳,他醉心于纸币,认为纸币是一个国家繁荣的最好方法。1716年5月,他说服当时的大公,成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家银行,发行纸币。约翰劳的公司取得了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流域的专利开发权,对外宣称美洲密西西比地区开发的美丽前景,并在法国发行股票圈钱。人们通宵达旦的排队购股,造成了全民疯狂。每次密西西比公司发行股票都伴随着货币的增发。1719年7月,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里弗尔用于支付密西西比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里弗尔股票。1719年9月10日,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货币大量增发,必然引发通货膨胀。1719年法国通胀率为4%,到1720年1月达到23%。到1720年初,随着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计划”成为泡影,股价开始大跌,到1721年9月重新回到1719年5月的水平。最后约翰劳不得不废除纸币、关闭银行,并持假护照逃到布鲁塞尔,法国则陷入一片混乱,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多年之后还难以恢复。
30年代大萧条(时间:1929—1933年地点:美国)
1929—1933年大萧条是资本主义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次危机。大萧条的起因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美联储供应给市场过量的货币,对未来市场需求作了错误的估计,造成通胀的压力。在1920—1921年期间,美国也发生了一次萧条,美国政府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宽松的信贷政策刺激了货币的供应,过量的信贷资金开始进入资本市场。道琼斯指数从1921年的75点升到1929年顶峰的363点,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8%。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规模也相当令人震惊。美联储1928年开始收紧银根,外国政府贷款量骤然下降,而对欧出口也早已回落。美国的农业和制造业受到严重打击,导致1929年股市崩盘。这场萧条持续了4年,但实际上直到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仍然没有最终走出萧条。如果在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没有过量的货币供应,就不会发生经济大萧条。如果美国在1920—1921年成功地按照经济衰退的规律,政府尽可能不去干预经济,让多余劳工被解雇,那么等到国内市场吸收掉积压的过剩产品,产品的成本下降,直到各行业可能重新需要雇工的时候,生产就可以恢复。(接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