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面对国际市场需求疲软的外部环境,要保持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必须要扩大内需。如果说扩大投资对经济增长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么扩大消费则是长远之计,尤其是要扩大居民消费。
[关键词]消费需求 最终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 社会保障
作者简介:邵长存,1980年10月出生,男,中共枣庄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教师,助教,大学本科学历,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毕业,主要研究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以及金融理论。
一、我国依然面临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最终消费率尚为61.1%,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48.6%,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8%下降到35%左右,已经降到了改革30年来的最低点。2008年中国生产了30万亿元的GDP,但是老百姓用来消费的比例才刚超过1/3,不仅比我国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低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甚至目前的中国消费率不仅远远落后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甚至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比较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二、居民消费率过低,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首先,它使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创造了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辉煌,但是居民消费率的持续下降同时又与GDP和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次,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引起生产能力的过剩。与消费率降低相对应的,是投资率过高和储蓄率过高,所以经济增长过度的依赖投资和出口。那么多投资,消费跟不上就是大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与产能的大量实现,多个行业的产能过剩已逐步显现。过去是出口大,出口了也就相当于消费了,只不过是国外替我们消费而已。现在出口减速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比较突出。第三,政府消费支出比重不断增加,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在最终消费支出当中,政府占的比重20世纪80年代是21.6%,20世纪90年代是24.2%,2001年到2006年上升到26.8%,2007年上升到27.3%,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这说明我们行政管理成本在不断上升。这进一步压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三、造成消费需求不足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根本原因。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近些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所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在中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由2000年的51.4%降低为2007年的39.7%,7年中下降了11.7个百分点。在政府财政收入超高速增长、企业利润率也有所攀高的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这是近些年中国最终消费率不断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二)城乡和地区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制约着广大中低收入阶层购买力的提高。县和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所占比重,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占一半,现在已经下降到只有20%几了,30年来下降了30个百分点。现在还有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只购买了1/5的商品,城镇人口购买了4/5的商品。
另外,高收入者消费倾向偏低,而低收入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高收入阶层虽然收入增长迅速,有效消费需求随收入增长不断得到满足,但由于其消费倾向不高,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力不足;另一方面,低收入阶层收入增长慢,消费能力不足,消费需求又得不到释放,致使整体国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无法得到有效提高。结果就出现了人们所常说的“富人有钱无处花,穷人有钱不敢花”的格局。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占了普通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这不但对其他消费支出产生了挤压效应,抑制了家庭正常的消费支出,而且增加了家庭消费的支出预期和危机感,导致储蓄意愿强烈,消费率不高。正常人都有提高消费的意愿,但很多人一套房子就要用10-20年的纯收入,想扩大消费也无能为力。
(四)目前我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的工业化阶段,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我国城市化率水平不断提高,到去年已经接近45%了,大批的人口由农村转入城市,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一个较高的投资率要求。
四、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和建议
(一)增加居民的收入。
必须下决心转变增长方式,更多依靠内需推动经济的成长,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在初次分配当中要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降低资本所得的比重,改变目前的初次分配资本所得偏多,劳动所得偏少的局面。在再分配当中要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国家和企业收入所得的收入较多,降低他们的比重,要着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逐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的收入分配结构。
(二)理顺收入分配关系,重点帮扶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水平。
由于高收入家庭的消费率基本固定,农村和低收入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实际购买力有限,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下降。虽然农村家庭对以家电为主的大众耐用消费品消费意愿高于城市,但农村消费受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低的局限而处于相对低迷状态。这说明尽管政府补贴对农村家庭消费起到了刺激作用,但是农村家庭的消费能力仍然有限。对农村和低收入家庭而言,提高收入水平才是刺激消费的关键。
(三)健全住房、医疗和教育制度体系,解决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
继续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双限房”建设,引导房地产企业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合理价格促进商品房销售,不要让住房成为刺激消费无法翻过的大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财政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支出比重;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补助,完善城镇“低保”制度,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等等。
(四)优化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实现产需之间的互动,促进消费。
在当前面临消费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尤其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由于服务业本身有很多部门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对于吸纳就业有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充分就业是充分消费的物质保障和心理保障,让原本不能获得收入的人以最有效、最公正的手段获取收益。同时让在职人员减轻工作岗位韵压力,增强未来乐观的信心。双管齐下,启动市场,促进消费,发展生产,增加就业,形成良性的经济发展循环。对此,政府财政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投融资及政府采购等手段,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郑新立《扩大内需就要提高居民消费率》,《经济参考报》2009年4月1日
[2]肖学《稳健财政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 2006年63期
[3]《当前中国城乡家庭消费状况》,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2009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