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曝言 挚真至诚

2009-06-15 07:25朱世丽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李冰散文历史

朱世丽

《论语》:“有德者必有言。”言语被视为道德修养的自然流露,它作为一种表达。总是与内在秉赋相一致。汉代杨雄在《法言·问神篇》中有著名论断:“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他认为语言与文字是内心的显现,能反映作者的品质。文学语言相比日常语言更集中地凝聚了作者的心智活动,因此,能更本质地反映出作者的人品。特别是散文,作为最通俗的文体,与其他文体相比,它的规定性无疑是最不明显的、最宽泛的。也正因为如此,散文又最能表现出作者的个人性情和文学修养,使之成为作者内外表里的全貌写真。当代散文家雷达在《再谈散文》中讲:“散文的魅力说到底。乃是一种人格魅力的直呈,主体的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李冰老师选择散文这一自由不羁的文体。作为他倾吐心声的一种形式,切入现实生活,在主体精神与实际生活的强烈拥抱之中,抒发自己挚真至诚的生命体验,升华了凡俗人生的精神境界。

李冰在欣赏自然风物、人文景观的同时,不停留于一般的记游、写景、述感。也不只写耳目所及之物,而是追求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例如《边城》:“它古老而年轻,质拙而秀美,像一座巨型盆雕。装点在重峦叠翠的汉水人楚处。但见奇峰拔地,碧宇悬空,旭日映渡,岚气浮动……”字字珠玑。文采飞扬,鲜活的形象,如春风扑面,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接着,作者笔锋一转,用饱醮历史的浓墨,在现实风景线的长长画布上着意点染:三十年前,被“革命”狂潮裹卷到这里,玉米粥、蒸红薯、土制酸菜;二十年后(八十年代末),铁路、公路携汉水破境而过:再到今天,“硬是在陡峭的山体上镂刻出一座现代化的城池……将世袭的理想切换成理想的现实”。简练而清晰地勾勒出“边城”三十年的巨变。使自然景观烙上强烈的社会、时代印迹。努力反映出历史、时代所固有的纵深感、凝重感。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敏锐的、现代的眼光去观照、思考和发掘已知的历史,给历史人物事件以新的认识、新的诠释。如新四军五师人经白河、李自成从白河强渡汉水,月儿谭的璞玉、华夏九州之一的古梁州、《左传》所记、《诗经》歌谣以及石器遗址、汉墓石窟、栈道碑碣……诸多的历史辙痕足以让我们去感受那曾经的辉煌。白河的青山碧水间独特的地域文化及其历史,内涵,不知隐匿着多少神奇与绚丽。等等,这些史料,既为读者展开垂天的羽翼去联想发挥提供了条件,又使读者不期然地负上了一笔情思的宿债,情不自禁地启动了内在的遐想,急切地渴望探访其实境。但作者真正追寻的并非是早已沧桑巨变了的历史景观,而是深蕴其中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它的价值意义,使往昔的文化价值历久常新,从而去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李冰带着现代的精神走进历史,同时又将历史和传统引向现代生活和现代的精神世界,那些逝去的事件在回忆中获得一种当时并不具备的意义,成为我们当代人精神起锚的港湾。李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挺举起人格力量的杠杆,让自己的灵魂在历史文化上撞击。展开深沉的人文批判,给读者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李冰的生活随笔,充分发挥随笔的闲谈絮语、自由活泼的特点。忧愤、调侃、俏皮、通达、意趣齐佳,循着真实自然的轨迹,去寻找生活的馈赠。以新颖、独特理趣,探究人生底蕴,表现作者率真的人品。且看:“日子无言,却涵容万物,杂陈万象。”“日子孳生着文明,也孳生出小人”。(《日子》)“人各自有各自的活法,毋须以己之法绳之于人,因为谁也不能让地球不转,故当宽容于人”。(《朝露夕拾》)这些富有哲理性的只言片语。点滴收获,构成李冰随感的“核”,这是作者心灵的剖白,也是作者在物欲横流、审美理想缺失的现实条件下的深刻思考和苦苦求索,这无疑增添了作品内涵的浓度和启迪人心的力量。作者常以排比、质问、反语等方式。显示其社会批判力量。如“无论多么超级的吹家,永远吹不出人的素质,这才由不得自己。吹得愈牛,愈见其反。若‘吹风不止,求实?求是?谈何容易!”(《戒‘吹杂谈》)“那步覆匆匆的人群,尾气盈盈的车流,追日赶月,奔流如命。为生计?为计谋?为罪恶?……”(《阳台》)。对于小人,“人们不得不在鄙夷的同时,也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小人。小人是天才。是人精,是超级魔术师”。他们能“无中生有,两面三刀,谄媚、诬陷、整人、卖友、卑鄙、阴毒、残忍,样样精通,只可惜做了小人”(《日子》)。运用一串串排比和质问,酣畅淋漓地将感情宣泄出来。这是正直的知识分子发出的忧愤之声,其批判力量中浸透着这位文化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责任感。

真正代表李冰文思的是他的职业抒怀散文:读书——写作——从教是他抒怀的主题。他几十年孜孜不倦,躬耕于教育这方热土,对“教师”职业抒写得心应手,高屋建瓴,真切、深刻。他说“做了语文教师便偷不得懒,逼着你不断拓荒耕耘的视野,充电知识的羽翼。以便厚积而薄发……”“做了教师,真真才是‘不用扬鞭自奋蹄”。“教师,不就是根嘛——学生可以是参天大树,可以是耀眼的果实——教师依然是根——依恋于广袤的大地”。这些句子脍炙人口,形象地概括了教师的乐业,敬业,默默奉献的特质。老师“集雅俗于一身,虽然清贫,却甘做人梯,从不嘲人戏世……”“真正挚爱上教师职业,人也就崇高了许多,崇高得免受他人吃请之累……难得静心看世界,从容鉴世人……”这既是作者的体验,也将教师这一职业固有的清贫、清苦、清静、清白、清醒、清雅、清高全盘托出,再现作者的忧患、淡泊、超脱、崇高的文化人格。或许教师过于平凡。但能成为堂堂正正的“师表”,则是李冰为人为文的一大境界。

李冰散文常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正如苏轼所言:“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无论是描摹自然山水风光,还是直接描写现实人生,抑或是职业抒怀,他都力图用现代意识去审视、去挖掘隐藏在日常题材中的现代内容和人生感受,以平实的语言和多样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用“真情”串起来。有时像一滴水,静静地滋润读者久涸的心田;有时又像一团火,熊熊燃烧于现实之中;有时像一朵云,轻轻超脱于尘世之上;有时又像一阵飓风,以势不可挡的力量横扫世间尘滓!这是在作者人生阅历的积聚与积淀,生活体悟的淳化的基础上凝成的心语曝言,因而更具深度和分量。

当代散文家林非指出:“一切出于真挚和至诚,才是散文创作唯一可以走的路。”“真诚”乃李冰之文的一大特征。他说“笔痕所指,皆心语曝言。若小草与泥土的私语、溪流对大海的倾诉。当然,也有阳光与暗角的对话,大自然无矫无饰的坦露……”(《心语无痕》)。“文学是文学家的枷锁。选择了文学,则自我走进人间炼狱,不是因为罪恶,而是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修炼、自我完善的人生境界。选择丁文学、就选择了需要艰辛付出的劳作和苦难……不断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积淀”。“读书、写作,净化灵魂,净化生活。”“社会与人生。阳光与暗角,时代激流,大浪淘沙,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这些坦率、真诚的经验之谈,对于有志于文学的青年如何迈开坚实的脚步。进而走上创作的通衢大道,是极具启发性的。

猜你喜欢
李冰散文历史
李冰湜作品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李冰与都江堰
Time-Consistent Investment and Reinsurance Problems for Mean-Variance Insurers with Default Risk Under Variance Premium Principle
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