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语文课改那扇窗

2009-06-15 07:25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新课改情境

李 霓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我们已融入语文课改课堂已经七年多了。回想与新课改一路相伴的七年,真是几多感慨,几多思考。从一开始的热情高涨,大胆探索到推进过程中的逐步调整再到最后的理性回归,让我从一个弄潮儿成长为出海远航的水手。回望现今的课堂,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一些教师由于对新课改的肤浅认识,甚至错误理解,还在重蹈这些覆辙。经历课改的洗礼,让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伴随一路实践的思考,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与反思。

反思一:表扬也得有个度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虽然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优点,让学生有成功体验;但为了学生人格和谐发展,我们教师还要善于用平镜真实看待学生缺点,及时指正。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和良好意志品质,适时、适宜、适度用好赞赏与批评,这样才能点化润泽学生生命。

一节《都市精灵》,学生并不流利地说出各城市的精灵,老师热情地表扬道:“你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掌声,教室里响起了“嘿,嘿,你真棒”的夸奖声。笔者认为说出各城市的精灵,仅是读文本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从文中删选出来的)。学生说对了,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但这样的表扬形式是否有些过?课堂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提倡适时、适度、有智慧地批评。

反思二:“放开”不等于“放任”

一位老师在教学《核舟记》时,请三位学生上台表演,三位学生上台后,因为对古文理解并不是很到位,一直在台上对照课文摆弄姿势,老师在一旁不断请下面同学判断是否准确,其实下面的同学理解也不一定正确。嘻嘻哈哈,打打闹闹20分钟过去了。这样的课堂,表面看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活动、理解。老师似乎也很得意于自己的教学行为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这不禁使人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不安:尊重学生的自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不等于让学生随心所欲的展示,不等于可以忽视知识本身的科学性,更不等于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的任意理解。作为古文,教学过程还应该重视扎实的语言文字理解和精神文化熏陶。

教学过程是动态变化的,其随机性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生成性问题。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积极作用——赋予教学意外的“惊喜”,教师应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资源”,使课堂更精彩。有些生成性问题对教学有着消极作用——造成教学意外的“事故”,教师应及时抛弃或转化,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使教学正常化。

反思三:过分追求课堂的合作

合作学习的核心是真实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倡导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活动基础上进行合作。”先独立思考,然后各抒己见、优势互补、再次交流借鉴。但现在有一种现象,许多老师把合作学习当形式,走过场,似乎课堂里没有合作交流就不是一节好课。更有甚者,教师在学生没有产生合作内需时,强行要求学生合作。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产生“合作需要”的基础上,即学生对问题解决处于“愤”“悱”的状态,再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显示合作的魅力,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合作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教学要达到目标,学生在合作中是否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评价、学会合作。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强化合作真实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产生1+1>2的合作效果。没有深层次问题不必讨论合作,更不能教学内容不够,就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凑。

反思四:过分强调生活情境的创设

一些教师片面理解“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于是形式化的创设生活情境,导致下列情形屡见不鲜:课始生活情境导入、课尾解决生活问题、课后表演生活;照搬生活场景、滥用生活资源……忽视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使牵强附会的生活场景背离了语文的学科属性,导致了课堂教学“失真”。有些老师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让学生上网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紫藤萝图片;在教学《枣核》时带来一把枣核;在教学《都市精灵》时收集了很多鸟的图片,来了个群鸟荟萃。表面看似联系生活实际,实际没有抓住课文的内涵,形式化的演绎使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文本,牵强附会的情景使语文教学“失真”,造成了负干扰。教学时,要警惕“本末倒置”的做法,不能丢失“语文本色”,绝不能因生活化而冲淡了语文味。因为,只有在孩子的生活经验中注入“语文的思维成分”,生活与语文才能相得益彰。可见,联系生活情景不是为了赶时髦,它的首要功能是必须化抽象为形象,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联系生活而牵强附会的话,必然导致创设的生活情景背离了文本,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点缀和累赘罢了。

新课改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亮丽之窗,然而在实践新课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与那样的杂音,这并不是新课程的本意,那种对新课程全盘否定,只能使我们的课改再一次的后退。教学中,教师只要把握好课改的核心,有机整合教法与学法、抚去新课改之窗的斑痕,才能使新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成功基石。

猜你喜欢
新课程新课改情境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