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评价

2009-06-15 07:25王传瑜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5期
关键词: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王传瑜

一、政策背景及内容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按照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新政策,今后考入这6所大学的师范大学生,四年在校学习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领取生活费补助;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3年。国家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这项政策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我国大学实施招生并轨后师范生收费教育,恢复了改革开放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教育的政策。这个具有示范性的举措,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

二、关于“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效性评价

(一)谁制定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

免费师范教育的最直接利益者是教师群体,尤其指向农村中小学教师。从提升师范教育地位,强化教师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来说,政府的初衷都是值得肯定的。教育政策议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公众议程,另一种是政府议程。在我国,由于党组织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在此情况下,常常是党组织和政府主动寻求和发现问题,并把它直接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从而使这些问题并不经过公众议程而直接形成政策问题。可以说,党和政府是我国各种重大政策问题的主要提出者,在政策问题的认定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接将“师范生免费教育”纳入议程。显然,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过程。但是,在政策制定的同时,并没有设立一个“自下而上”的反馈阶段,就直接将政策化为“实验性”阶段试点实施。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帮助有多大

“国家下决心采取这一优惠措施,主要目的是要让最优秀的人当老师,就是要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教师。”那么,仅仅依靠免费政策就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吗?事实上,免费最有可能吸引的是因贫困而上不起大学的学生,使免费成为上大学的绿色通道。教师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母机”,担负着培养、培训合格师资的重任。但是,由于教师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繁重和生活的清贫,导致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师范生的学费一直都很低,还有国家的生活补助。但是,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清贫,尤其是西部及广大边远的农村地区经济条件之差,80后的学生大都会选择“自我淘汰”,更不用说90后。“家有隔夜粮,不当孩子王”,只有那些考大学无门,或经济条件受限的考生才会被自我淘汰到师范院校。免费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扶贫,免费不是师范教育的前提和终极目的,而只是其中的手段。如果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未来发展受到限制或者没有好的发展平台,即使免费接受教育,也不会有人愿意投身教育事业。不要让免费成为走上教师岗位的功利性手段。

再者,在当前,国家大力构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通过创办各种奖学金制,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虽不完善,但已经可以使一个勤奋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以,仅以免费为条件,甚至贫困家庭的子女为了改变自己未来的生活,也会谨慎选择师范专业。面对“三年支教契约”和二次就业的困难,使原本有志投向教育事业的学生也不敢填报。这样造成的结果只有成绩不算太好,家庭经济条件又非常困难的学生才会无奈的享受。那么,原有期望的优质生聚集的场面还会出现吗?

(三)“免费——自费——免费”的意义何在

师范院校由免费到自费,从表面上看是顺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遵循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基本理论,但是从事实上看,师范教育收费改变了师范院校本身的结构和未来走向。

第一,收费导致师范院校“师范性”淡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内大学兼并现象严重,各个大学为了比名气、比排名,纷纷向研究性、综合性大学转变,师范院校也不甘落后,各师范院校增设了许多非师范专业,而师范专业的办学特色被削弱和忽视,师范院校师范性也被逐渐淡化。

第二,收费导致教师职业吸引力低下,从而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是一个清贫的职业,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他们每天工作量和压力大,但经济收入却很少,相比公务员工作的体面,很多人对教师职业的选择十分慎重。师范类院校向来以低分数和低学费来吸引学生。师范院校收费后,因为在同样要交费又自主择业的条件下,教师职业越来越不被人看好,更无法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师范教育走上了一个不正常的偏路,出现了“跳板现象”,使教师职业成为最无奈的选择。

第三,收费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不公平。高等教育具有个人产品的属性,处于教育的高端和末端,是对个体教育的拔高,但师范教育属于特例,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往往毕业于师范大学。整体实力较强的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端就业市场,注重科研而轻视实践,导致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资源的匮乏,过多的师范毕业生拥挤在高中阶段。考虑到四年大学的机会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拼命向经济发达地区跑,贫困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严重匮乏,东西师资差距,城乡师资差距日益凸显。

(四)免费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吗

首先,实行免费教育的师范院校只有教育部直属的6所师范大学,并且是全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培养的学生代表了中国最高师范生水平,同其他师范院校学生相比,他们有一种心理优势和优越感。当他们毕业后是否愿意去农村工作呢?是否会选择毁约而选择留在东部发达地区?甚至是否会抛弃档案,选择“离家出走”,并不从事教育工作呢?免费即使从事三年支教,三年后他们的离去使当地的基础教育又回到了以往的平静,很难说这三年支教从根本上提高了当地的基础教育质量,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当免费是否只充当了通向大学的阶梯时,东西部师资分配,城乡师资差距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缩小呢?

其次,三年支教结束后,这些师范生重新获得了择业自由,他们中的一些人要回到大城市进行第二次就业,那么谁来保证他们二次就业?他们还有选择适合自己职业的机会吗?教育作为改变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很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一个有效途径。特别是在户籍制度森严的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我国,很多农家子弟希望通过升学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的农民身份和世代在农村生活的命运。简单说,就是要离开农村。如果按

照已有的免费政策,如果学生选择了免费师范教育,那他毕业后就要回到农村教书,免费意味着泯灭了贫穷学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初始想法,强化了社会分层的存在。

再者,如果部属的师范院校学生在毕业后都去西部或农村支教了,那么东部地区以及大城市的中小学校到哪里去招聘教师呢?这些学校如果招聘不到部属师范院校的学生,只能放低标准,从省属师范院校招聘毕业生。这对部属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教育上的不公平。

三、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地位,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

教师已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具体到人,更不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是一种职业,一种生存方式。教师也有七情六欲,需要柴米油盐。真想让更多的优秀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话,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为什么只有教师去考公务员,而没有公务员去考教师?就是这个道理。在许多发达国家,教师都具有公务员身份。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但离教师应有的地位还相差很远。教师没有公务员的待遇,各种保障很少,却又要求他们从事一种国家的公共事业,履行一些公共责任,这是不合理的。实行教师公务员制度,不仅教师的待遇会更有保障,而且其职业荣誉感也会更加稳定、坚实。

(二)改变政策上的不公,拉近城乡教师的薪酬差距

近几年,国家确实采取了不少措施来提高教师待遇,但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一个本科刚毕业的教师每月的平均收入是1000元左右,正是这种和进城打工的农民差不多的待遇,导致了飞出去的大学生不愿飞回来。不高的工资待遇无形中加大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无力重视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这也是造成农村教育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实现师范生免费教育,可能保障师资源头有活水而不枯竭,但如果不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待遇,就很难保证优秀教师不流失。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建立配套的师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在高校扩招,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背景下,免费师范生如果进行第二次再就业,就会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压力。因此,要采取措施来消除支教学生的后顾之忧。政府可委托高校加强对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确保他们在支教结束后能从高校获得与应届生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支持;政府可出台相关的社会保障条例,确保他们在再就业不成功的情况下能够享有一定的失业救济金和基本生活补贴。

同时,这种“买一赠一”的免费生,进了免费的校门就意味着端起了今后的“铁饭碗”,如果免费的师范毕业生思想品质不合格,教育水平不过关怎么办?三年契约已在,不能让他下岗,不是误人子弟吗?因此,首先要提高认识,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教育与培训的重点,把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作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要建立考核制度,促进师德师风建设从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师范院校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