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利波
一、“80后”大学生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群体
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在社会上一直被称做“80后”大学生。这一命名与一些社会事实有关:第一,他们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第二,他们拥有主要以金字塔式的应试教育为基本经历,社会教育相对滞后;第三,“80后”最先引起人们的关注是以一批少年作家在市场上彰显出来的意义等。
但是无论“80后”的命名具体标准是什么,“80后”大学生都是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人。开放的教育资源,跨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以个体身份参与全球化的机遇,他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了学校和家庭所能限制的范围,这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缺少对他们自我判断能力进行适当引导的情况下,也可能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例如,长期的应试教育使部分“80后”的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听话”,懒于独立思考。思维方式中出现了断裂性、功利性、个体性和世界性等特点。
首先,“80后”一代出生并成长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科技、经济发展之迅猛,社会形态变化之深刻,多元文化碰撞之激烈,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得传统文化元素和价值规范受到了巨大冲击,加剧了代际差异,形成了某种传统价值观念的“断裂”现象。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人们的个体意识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80后”相对于以往年代的人们更加重视个人利益的得失,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理性的分析和规划。第三,“80后”注重个体价值,崇尚个人自由。他们是个性张扬的一代,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实现追求和发展。第四,“80后”在开放性的文化视野下成长,因此极易接受外来事物,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
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曾表示:“‘80后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人生态度、语言风格等必将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我们且慢为‘80后贴上标签。”他认为这代大学生的特点是自我选择性极强,他们很少会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趋同意识很淡,所以他们思考的问题、说出的观点都是上一代人想都没有想过的,因为毕竟他们所处的时代氛围与自身的处境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时代决定的生活环境培育了“80后”一代与前人不同的风格以及宽广的全球视野。他们期待成就、承认努力,渴望通过自身的拼搏来赢取胜利的果实,并且享受这种依靠个人能力、品质、魅力得到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种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对命运的不妥协,不气馁,执着拼搏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这些特点,反映了“80后”大学生人格成熟过程中的可塑性,也为我们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供了诸多启示,即着力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鼓励他们充分发展个性,积极开拓创新思维,广泛涉猎各专业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关注他们心态的转变一即自我价值观、道德情操观念及主观判断力的形成。
二、“80后”大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未来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很多学生很难给自己一个科学的定位,大都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不能对未来给出合理的规划。“80后”大学生在成长中的确会遇到彷徨,所以社会各界和家庭等应当给予其更好的关注:主动了解他们的情况,解开他们心中的疑团,发挥集体的作用,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科技水平,从而提供正确的引导,发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质,不断促使他们积累积极的因素,增加他们以后立足社会的砝码。作为教育工作者,引导的最佳选择是“授人以渔”,通过辅导员的外在作用,使学生们能逐步自主利用社会和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提高自身的修养,逐步形成较成熟的价值观。
陆士祯曾经做过关于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的研究,认为主要的问题是采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适应社会。“因为我们成年人会不自觉地把标准定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上。比如当判断他们的人际关系时,我们会看他们会不会合作,包不包容,有没有团体主义精神。但他们要适应的是未来社会,而谁也不能保证成年人的标准就是真正适应未来的社会的标准。”根据他的分析,“80后”作为一个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独立群体,有些特征会注定和其他人不一样,这些特征中可能会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这也提示我们,辅导员的工作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正确引导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同时,要把内、外在修养结合起来。通过对现有条件的利用,如利用网络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鲜明人物事迹的宣传,做好心理咨询——对学生这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进行剖析,找到突破点,抓住要害,这都是从内部引导学生,使其从自身进行改造,从而真正地成长成熟起来。当然外在实践的磨炼也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寒暑假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磨炼自我的舞台,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能力、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踏上社会就业的信心。
“80后”的大学生大多有着从小受宠的经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对自己、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自我价值观、道德情操及主观判断力逐渐形成并且日趋成熟。
三、抗震救灾中的“80后”风貌铸成“80后”大学生精神
随着“80后”大学生的自我价值观、认知观走向成熟,他们在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磨砺中具备了参与社会的能力。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就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和激情。他们的表现超出了社会的预期,被称为“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中坚力量”……他们所具有的断裂性、功利性、个体性和世界性等特点,在抗震救灾中更是体现出了其断裂性与传承性的并存、功利性与超越性的转换、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结合、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的特征。通过这次抗震救灾,体现出他们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尤其是政治认同上仍然与前辈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和一致性;他们中依然有一种摆脱功利算计、超越个人利益、在他人和民族的存在中找到自身价值的精神存在;从他们的个人自由或自我实现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之间的契合点,恰可以发现这42人的个体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相协调相统一的实现路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悠远的文化传统在他们身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见,“80后”的大学生同样可以在适当的契机下超越世俗,走向崇高,实现人格的提升,维护民族的尊严。
“80后”的大学生是优缺点共存于一体的群体。他们可能对传统的革命教育缺乏认同,对政治不感兴趣,甚至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持有不同看法。此外,有一部分人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娇气、浮
躁、怕吃苦,喜欢以我为中心,不大懂得关心和尊重别人等缺点;个别人甚至养成了坐享其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性和“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颓废思想。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充分肯定“80后”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同时,我们又要看到在这一部分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用中国近现代遭外国列强侵略的屈辱历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赢得民族解放的光辉历程教育他们,用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鼓舞他们,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激励他们。加强对“80后”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在磨难中立志,在实践中成才,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观点·
高校亟需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庄娱乐认为,以前培养到企业工作的人才不够实用,这方面可以向高职高专院校学习。
准就业肯定不等于完全就业,然而在现实背景下,却不失为务实之举。——西南财经大学特聘教授王伯庆建议。大学生与其在就业难中“描冬”。不如在“准就业”中“热身”。
,
当前我国的教育方法滞后,“授人以鱼”而不能“授人以渔”,只给知识,而没有开其智。
——_近日,浙江工商大学原党委书记兼校长胡祖光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真正的教育应该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教育是当人在忘却了他在学校里学过的一切以后,仍然能保持的能力。
要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更好地发挥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的作用。
——安徽省委副书记王明方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强调。
教师的本职是教书育人,我们要进一步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引导和鼓励教师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
——浙江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肖刚认为,大学生对好老师的要求,说明书教得好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发展到今天用了2000年,教育有责任告诉孩子们准确的科学发现和原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指出,不能用放任的方法让孩子随意摸索,小学科学教育亟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