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英
高校青年学生聚集度高、思想活跃,容易引致各种突发事件,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印尼排华、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钓鱼岛问题、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受到干扰等原因,学生参与的政治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何认识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契机进行宣传引导,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界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是由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诱发,在高校内部或外部发生,以学生为参与主体或起主导作用,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对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乃至社会造成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经过批准或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学生政治性活动不属于突发事件。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与社会上其他突发事件一样,都具有不确定因素导致的突然性、短时间内产生的广辐射性、事件处理的复杂性、产生危害的不可知性与复杂性等特征,但又有其特殊性:一是从事件的缘起上看,往往由国内或国际的政治因素引发,这些政治因素本身的复杂性与不可预知,决定了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二是从事件的主体上看,具有集中性与易组织性。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体或主导一般是青年学生,他们具有聚集度高、思想活跃、信息传递快捷、便于组织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事件可能发生突然,影响面大。三是从事件的发展上看,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及类社会性,一方面影响突发事件的政治因素可能为社会关注,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容易联系社会力量或被社会力量利用,同时因其关联性,这些突发事件可能会演变成社会政治事件,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引发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主导因素是社会政治事件或政治因素。首先,日益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环境及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是引发事件的基本原因。从国际上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利益冲突日益增多,国际政治危机与地区冲突时有发生,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渗透和反渗透斗争依然尖锐复杂。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活动遭到干扰破坏,成为青年学生“抵制家乐福”事件的主要原因。其次,青年学生爱国热情的高涨与表达渠道的不畅是引发事件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秉持“韬光养晦”政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强烈地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在一些国际政治事件中,由于青年学生对中央政策精神不了解,希望政府采取强硬态度,容易使爱国行为演变为突发事件。再次,日益增多的新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网络传播的快速发展,成为引发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重要条件。
二、从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看青年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特点
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与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学生主体,探讨其思想、行为特点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历次事件的情况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和思考:
第一,关于青年学生的政治认识和政治态度。当代青年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受过系统教育,亲身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壮大;他们生活于校园之中,与社会既保持着一定距离,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方面关注面广,政治参与比较理性和谨慎,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时代感,当政治事件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相联系时,又会促使他们去关注社会、表达意愿。这种矛盾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的意愿表达应该坚持理性原则,并在法律范围之内进行,非理性的形式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如果一味采取限制的方式既会妨碍学生爱国情绪的抒发,也可能因此造成政治疏离感。
第二,关于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与价值标准。一般认为,当代青年在价值取向上追求功利,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国家、社会、集体的责任感缺乏,而他们在2008年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中的精彩表现,则促使社会重新认识他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当代青年学生强烈的个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他们享受着相对优裕的生活,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他们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但在思想深处依然保持着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认同感与责任感。因此,学生对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参与更多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是一代青年的群体价值与行为的展示,也是他们在社会政治实践中的成长宣示。
第三,关于青年学生的组织方式和行为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媒体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已内化为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的网络化生存衍生出一系列新的组织、行为方式,打破了地域、年龄、身份的限制,使青年形成不同的群体、集体、团体;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为青年学生表达意愿、针砭时弊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当这些条件与青年学生的热情冲动、直接表达、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对一个共同政治问题的关注就可能引发一场突发事件。
第四,关于青年学生的社会地位与媒体形象。大学生群体作为受众,直接得到了传播者的“关照”,在很多时候甚至成为媒介为了赢取更大范围受众而追寻的对象。这就是媒体关注并炒作大学生群体的重要原因。媒体对大学生群体的高关注度,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产生了影响。同时,青年学生自身也是媒体舆论的制作者、发布者,网络平台使他们的思想、情绪得到广泛延伸,在校园和社会形成呼应甚至共鸣。回顾近年来的突发事件,媒体舆论有意或无意的渲染和刺激,在某些时候成为事件发生的重要诱因。
三、在政治性突发事件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与策略
学生政治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要研究和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培养大学生理性的民族精神与爱国能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青年学生虽然个性张扬、强调自我,但仍然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但是,他们毕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在爱国热情的表达上有时候不够理性。因此,要认真总结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经验教训,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理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能力。一是要引导大学生科学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要增强民族精神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处理好爱国精神与爱国能力之间的关系,学会理性、合理地表达爱国情感,而不能损害国家的利益。三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思想化为爱国行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更多地表现为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和聪明才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要疏通和搭建有利于青年学生爱国热情表达的渠道和平台。青年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国家强盛与民族振兴的基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必须坚决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要坚持“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使青年学生的爱国感情通过合理方式得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工作理念,做到未雨绸缪,多方面搭建平台,时事政策报告、座谈会、有组织的集体校内签名等,都被证明是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爱国情感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协作,形成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防止贻误时机。
第三,研究和加强网络等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有效管理与引导。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已经成为突发事件前后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渠道。一是要研究我国当代媒体的特点与社会功能,分析媒体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认真研究媒体时代学生群体事件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应对学生群体事件的积极对策,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二是要以建设校园主网站为基础,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流网络平台。以引导网上舆论为目的,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上评论员队伍,引导和形成网上正面舆论。三是要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工作流程,加强对大学生群体动态的日常分析。建设骨干信息员队伍,保证信息传递的真实快捷,组织相关专家和专业机构多方参与,针对大学生中的活跃人群和特殊人群开展专项研究,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活动规律,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馈机制。■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
[责任编辑:王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