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涛 吕 媛
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数量扩大的双重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加快高校就业指导类课程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成为这一系列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号)颁布以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了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在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程。本文将以北京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进行实证性的课程效果评估和需求分析,以期对今后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内其他高校此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一些借鉴。
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调查样本的情况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自2007年正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该课程为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每年春、秋两学期授课,每学期30学时,2学分。为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需求,我们对2008年秋季学期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课后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对课程总体效果、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评价,并要求学生在学期末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阐述选修该课程之后个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
调查的对象为本课程的120名选课学生,其结构为:男生53名,占44%;女生67名,占56%。大一学生16名,占13%;大二学生38名,占32%;大三学生40名,占33%;大四学生26名,占22%。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全校24个院(系),其中人文社会学科学生74名,占62%;理工科学生46名,占38%。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评估
1.学生的总体满意度
(1)对本课程的总体评价的调查显示:有25%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56%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有18%的学生表示一般,仅有1%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无人表示不满意。总体上说,选课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为81%。
(2)对本课程最满意之处的调查显示:有44%的学生选择了授课内容,有37%的学生选择了教师讲授水平,有10%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对个体的指导;有9%的学生选择了通过课堂同学间交流获得的收获。
2.学生的态度变化
本研究对学生期末提交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了文本分析,对其中涉及课程效果评估的内容进行了话语因素提取和主题归类,可以发现,授课前后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态度普遍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1)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层面的改变:
第一,开始自觉客观地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步骤就是需要客观地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等。自我探索是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分析显示,约90%的学生能够在规划书中对自我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认识。
本课程通过360度评估(自我、家人、同学、老师、其他社会关系对个人的评价)、MBTI性格解析、霍兰德六边形兴趣测评、“我是谁”语句训练(写出10个乃至几十个“我是谁”的自我评价)、价值观拍卖游戏、六岛旅游游戏等的训练,引导学生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方法主动地、客观地认识自我,使他们从“没想过”、“想不明白”过渡到“开始思考”、不断认识“我是谁”。
第二,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对自我规划的影响。几乎所有被调查学生都在规划书中提到,以往大多是埋头学习,很少关注社会环境对自我未来发展的影响,以及对这种影响的思考。课程通过对外部职业世界的介绍和就业形势的分析,以及通过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三环图选择模型(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等思考方法的训练,使得学生开始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和要求,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位学生在规划书中写道:“我学会了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将自己与社会联系起来,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职业去丰富自己的阅历,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适合目标职业。”
第三,学习动机进一步明确。超过50%的学生在规划书中提到:专业学习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非常重要,表示今后将好好下功夫学习专业知识。“不仅因为学习成绩是用人单位筛选时的重要指标,还因为专业知识能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与扩展知识打下基础。学习仍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任务。”
第四,综合素质的培养意识增强。通过“职业素质拓展”专题训练,学生明确了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包括职业形象、工作态度、有效沟通、团队合作和时间管理等。职业规划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学生意识到,未来的职业发展不但要求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包括广泛的知识面,优秀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良好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
第五,职业目标定位更加理性。不少学生在职业规划书中提到,过去自己对于职业目标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别人选择的影响,很少了解这个行业的特点和自己是否适合这个行业。该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职业兴趣、性格和价值观等的探索,以及各行业主要特点、用人要求等职业介绍,使学生明白只有自己的能力、兴趣与行业企业的要求契合,才会对个人的愉快工作和长远发展有利,职业目标定位不能盲目跟风。
(2)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层面的改变:
第一,认同感与自信心。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更多地应该是一种应用型的体验式的课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讲述自我、分析自我、展示自我、规划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自我、重塑自我、肯定自我,使学生能够做到体验式学习、互动式学习和养成式学习。“迷茫”是学生的规划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一部分学生是对今后的出路感到迷茫,一部分学生是对自己的职业目标的实现感到迷茫。该课程通过一些职场成功案例的讨论和寓言故事讲授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通过小组报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引导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职业理想,鼓励他们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不懈努力。
第二,友谊与归属感。很多学生在规划书的后记中提到,通过课程结识了一些职业目标相似的同学,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在学习中,灵活互动的课程形式创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坦诚交流的环境,师生双方因而形成了一个目标一致的团体。课程在实现了知识传授的功能之余,也使得学生的职业规划探索行为在团体的目标中获得了归属感,在团体的交流中建立了友谊。
(3)授课前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行为层面的改变:
第一,明确自我发展目标,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及灵活的动态反馈调整方案。全部学生的规划书都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职业发展目标,其中近80%的规划书通过表格或者图表的方式详细列举了职业目标的实现计划,其中又有近70%的学生按照短期、中期、长期分类制定了职业发展计划。在所有列举出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规划书中有超过80%的学生同时制定出了灵活的职业发展动态反馈办法,包括职业风险预测、应对方案和备选方案,这说明学生在作出规划时的思考比较理性和周到。
第二,制定出实现计划所需要的行动和努力。所有列出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的学生都在自己的规划书中阐述了实现计划所需要的行动,如在信息获取方面,62%的学生提到将通过网络来搜索职业信息,还有46%的学生表示将使用课程介绍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方法,向目标行业内已经工作的师兄师姐了解情况。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分析
1.参与课程之前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获得情况
在选修本课程之前,学生关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主要认识来源:25%的学生来自于相关书籍的阅读;25%的学生来自于相关主题讲座;33%的学生来自于朋友、家人的经验之谈;15%的学生来自于网络信息;仅有1%的学生曾参与各种专门的培训班和咨询。可见,学生对于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还是比较欠缺的。因此,应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需求,本课程的开设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2.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情况
问卷调查显示:52%的学生表示想了解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方法,36%的学生主要是想通过学习逐步制定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方案,11%的学生是想通过课程积累一些职业发展的人脉资源,结交一些与自己职业发展兴趣相投的同学,仅有1%的学生仅仅是出于学分的考虑选修本课程。可见,学生选修本课程的主要需求是通过学习制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这也与本课程设置的初衷相一致。
在课程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基本理论、个人探索、职业探索、职业决策、生涯规划具体实施等方面。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0%的学生是由于课程内容吸引自己而选修本课程。非毕业班学生需要的是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方法的学习,结合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借鉴他人的经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即将面临求职,他们对职业指导的期待呈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在课程形式方面,本课程采用了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解析、小组讨论、互动游戏、主题展示、模拟训练、报告评估、总结分享等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通过课程需求调查发现,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同时学生希望能够更多地增加互动交流和实践活动的环节,如开展模拟招聘、主题辩论、即兴演讲、游戏、参观企业、走访校友等活动。
在课程师资方面,除了学校就业中心的教师和院(系)负责就业的教师授课之外,本课程聘请了10余名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领域有着深入研究和权威地位的业界专家,以及各行各业有丰富的职场经验的成功人士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不定期地以布置活动题目、参与讨论、点评等灵活方式参与指导活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本课程引入职业发展导师制度表示认同,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具体活动安排,来为导师和学生的个体化交流搭建平台。
四、研究结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起到了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的就业观,鼓励学生将学业、职业、事业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自我的重要作用。调查表明,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超过了80%。在认知层面,课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外部职业世界、确立更加理性的职业定位,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迫切性;在情感层面,通过课上课下的互动交流增强了学生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的自信心,并以师生团体的凝聚力使得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道路上获得了志同道合的归属感;在行动方面,通过指导学生撰写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使得学生明确自我目标,制定出个人发展计划,并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制定了灵活的动态反馈调整方案。效果评估的结果表明,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课程设置的预期目的,即树立自主意识、指导理性规划、提高综合素质。
课程需求分析的结果显示: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表现出强烈的需求和极高的兴趣。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需求,低年级学生希望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案例的分析,而高年级学生希望多一些求职技巧和就业政策的介绍;在课程形式上,学生们普遍希望能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们更加期待能够与教师在课堂讲授之外有更多的个体交流,获得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还有态度、观念的传递。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门课程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和体验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基于这一属性,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师资配置等方面都要紧密围绕学生职业规划和未来人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体现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体验式的特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