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博
学语文做什么?学好了语文又能做什么?这是一个好回答的问题,又是一个答不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请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是中学语文教科书前面的说明文字。准上可以看出,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语文教学态度。
1 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
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是为了学生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语文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信息的传递,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所以,学以致用,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首先应当以培养学生会运用自己的祖国语言文字为目的。
2 把语文学习和丰富个人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让语文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事情。有人说过,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语文课中学习的东西,在前边的两个世界里,的确没有太大的用处和意义,记得几个作家,背得几篇文章,那又怎样,还不是不能当饭吃?但是,当我们把语文学习同丰富个人内心世界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给心灵带来的愉悦感受和快乐的情感体验。我们往往在每一届(一个)班级的教学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发现有的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也许就是语文学习没有和心灵产生共鸣的原因吧。
3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造平等宽松的学习交流环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的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善于讲课,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会读书,会表达,把语文课变成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善于交流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大家知道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节目,很受人欢迎,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我们的教师大多是传统的教法,拿起书站在讲台上讲,采用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学生不喜欢,只有从内心消极抵抗,不产生学习效果。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观众不愿听,难道能怪观众吗?语文课程是最好进行师生交流的课程,我们提倡课堂上师生多做平等交流,不要老是抱着教师的所谓“尊严”、“架子”,拿个书本遮住脸,在台上作青蛙状的呱啦呱啦叫唤一通。教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群体中间,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的改变,也是一种教学方法的变革。
4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看过比较多的观摩课,公开课,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教师为了“创新”,整堂课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也很热闹,但细细地探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并不等于学生创新,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他们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在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我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包括我们的—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一切的—切都是为了学习,为了提高或绩。这是—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但学习都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是为了创新!而—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要培养学生创新,必须先使学生主动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创新就是空谈,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创新是学生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还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不压抑、扼杀其创造天性,创新说来就是水到渠或的事。
5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应重视点滴的积累。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应重视点滴的积累,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了。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不同的课堂上解决。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种精神的底子。这种精神的底子就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作用所在。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使某种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就达到我们的目的。老师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以理解,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又不能不成为我们的警言。
语文学习的目的,语文教学的方式,语文学习的观点,都应当回归到—个最终目标:学习语文是为了正确使用自己的语言,发展个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人格。培养一个或造就一批新时代的新孔乙己,决不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上应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