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近百年来流传的一些以《尚书》学为题的通论性著作和以《尚书》真伪之辩为话题的专书相比,马士远教授新出的《周秦<尚书>学研究》(中华书局)是一部颇有特色的开拓性之书。作者在对《尚书》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宏观梳理的基础上,对当前《尚书》学研究的困境加以反思,提出了“继续纠缠于那些一时难以形成共识的传《书》之学中的老问题不放,倒不如着眼于《尚书》学史中的释《书》之学、用《书》之学,将研究重点放在各时期《尚书》诠释活动对中华民族精神定型、文化传统嬗变以及学术延承等方面所发挥的或促进或阻碍之作用,并从中探寻出有利于当今社会发展与人类和谐生存的规律以资借鉴”的观点,并创造性地以《尚书》学的源头时期“周秦”为断限,以诠释学、编撰学等多层视角为切入点,完成了其首部断代《尚书》学研究专著,为继续深化《尚书》学研究、完善《尚书》学研究体系提供了较为成功的研究范式。这是一项很有学术史意义的拓新工作。
近百年来,《尚书》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如陈梦家的《尚书通论》、马雍的《尚书史话》以及刘起釪的《尚书学史》等均为影响深远的专项成果,但对深化该研究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的断代研究体系却始终未能展开。断代专书学术研究往往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伽达默尔认为:“每一时代都必须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历史流传下来的文本,因为这文本是属于整个传统的一部分,而每一时代则是对整个传统有一种实际的兴趣,并在这传统中理解自身。”《尚书》作为记载中华文明源头时期的核心历史文献,对其重行编纂整理、解读阐释、多向使用的行为,在历史上始终没有间断过,但不同时期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周秦<尚书>学研究》的作者巧妙地将宏观、中观、微观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审视一代《书》学的流变面貌及其所曾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断代《书》学研究的全面发展,对汉代《尚书》学、宋代《尚书》学、清代《尚书》学以及近代《尚书》学的研究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尚书》学研究的学术认同度,为解决《尚书》在学术史中诸多纠纷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支撑、更系统的文献支撑。
该著在研究内容层面上包括了以下三点:一是《尚书》文本的流变,包括史官的采编、汇为《书》及其增益改订;二是《尚书》的传播及其社会功用的流变,包括以《书》赞治、以《书》为教、以《书》为史等;三是《尚书》的诠释的流变,包括儒、墨诸家的诠释等。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倚扶、相互交叉、相互发明的。因此,该著所做出的研讨、论述,内容丰厚,集编纂、传播、诠释于一炉,《尚书》文本的编纂、变化,在周秦政治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社会文化观念之构成原因等,都显现于其中了。一些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如《尚书》文本的编纂情况、成书年代、篇目的分歧等,也得到了较为合理的确认。
该著的另一突出优点是文献学方面用力最勤,尽力掌握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及近世研究文献,又用心甚细,对周秦史书、子集、出土文献、汉人《尚书》传注等引《书》、论《书》、释《书》均列举出来,并做了辨析、解说,凡所论述大都是在翔实文献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此类文献的发掘,固然以前的学者做过,但此著多所增益,更加完备,仅此一项便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极有学术价值。该著最后论述了《尚书》在周秦文学史的历史地位问题以及儒家《书》教文艺思想问题,这是就近世文学史研究和文艺学著作中忽视、轻视《尚书》在周秦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无视《尚书》是中国早期散文成熟的标志及其对历史散文、诸子散文的重要影响,无视《尚书》中所表述的文艺思想而发的,所论极是。
总之,马士远教授的《周秦<尚书>学研究》在《尚书》学史研究体系与断代《尚书》学研究途径、研究方法方面,确实是出新之作。书中对时下《尚书》学研究现状的辩证审视也是中肯的,值得《尚书》学研究工作者们深思,读者在通读此书之后一定也会有同样的感触。
(钱加清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