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体育题材电影《破冰》讲述了基层体育教练赵红旗如何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穷孩子拢在一起,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最终打造成一支全国闻名的速滑新军的感人故事。影片采取纪实性手法,真实再现了主人公赵红旗平凡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让观众从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不平凡的人生追求,在朴实的生活点滴中处处显露出真情。
关键词:《破冰》 体育题材 主旋律 真情
常年穿着一身棉大衣,带着一顶东北帽,手上习惯拿着一根小棍子,说话有些口吃,成天跟一帮“小煤球”穷孩子小队员呆在一起,在简陋的冰上训练场上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三十多年时间,这就是体育题材电影《破冰》展现给观众的主人公形象赵红旗。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基层教练员的银幕形象,却打动了无数的电影观众。
荣获第九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电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等几项大奖的电影《破冰》,是根据真人事迹改编而成。它取材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著名短道速滑教练员孟庆余的模范事迹。孟教练曾培养出杨扬、王濛等世界冠军。影片讲述了基层体育教练赵红旗如何把一群被人称作“小煤球”的穷孩子拢在一起,通过艰苦甚至残酷的训练,最终打造成一支全国闻名的速滑新军的感人故事。体育题材电影往往容易拍得热闹,专拍成功的一面。但《破冰》拍得比较平静,于无声处打动人的内心。影片通过赵红旗儿子的回忆,用画外音的形式,娓娓道来,让观众在平凡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不平凡的人生追求,在朴实的生活点滴中处处显露出真情。
影片采取纪实性手法,真实再现了主人公赵红旗平凡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主人公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赵红旗从小就酷爱滑冰,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世界上滑得最快的人。但文革开始后,为了分担家里的重担,赵红旗不得不把自己的理想埋藏在心底,到月亮河煤矿当了一名下井工人。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赵红旗到月亮河煤矿一支少年速滑队当了教练,少年时的理想又重新被点燃了。从此,赵红旗无悔无怨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冰上速滑事业,而且一干就是三十多个春秋,直到他生命的终点。为了展现主人公这种对理想的执著精神,影片的编导不惜笔墨,反复渲染,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事开端,在女友王小云的家中,未来岳母给赵红旗出了一道人生难题。如果他同意马上就可以去技校学习,将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在等着他;要是去当少年速滑队的业余教练,从此就永远不要踏进她家的门。面对这样的人生选择,有些口吃的赵红旗非常果断地拒绝了未来岳母的好意。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一向忠厚老实的性格里透出一股倔劲。少年速滑队成立初期,训练条件十分艰苦,队员们甚至连像样的运动服都没有。在镜头里,我们多次看到这样的场景,赵红旗无数次全身衣服被冻成冰棍,却喜笑颜开地接受老婆用棍子为他拍去冰碴。在坚定信念的支撑下,赵红旗活得很苦,却又活得幸福。在别人眼里,数九寒天里洒水铺冰是一种折磨,但在赵红旗眼里却是天越冷越开心。没有这份对滑冰事业的热爱与执著,谁又能做到呢?影片近尾声时,赵红旗的妻子生病住院,她说:“你没有老婆孩子都行,但没有冰,你就得死。”这句有些残酷的话,却掷地有声地道出了主人公几十年的心声。影片通过妻子的话语,完成了对赵红旗的评价,人物性格中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此刻变得生动鲜明起来。另外,影片的画外音里,是儿子对父亲的回忆。从这些画外音里,我们能看出儿子对父亲带有淡淡的哀怨,同时,也从侧面有力地烘托了主人公身上这种对理想、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
一个身处边远矿区的基层教练,却立志为培养世界冠军而不懈奋斗。这样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这也反映了当代老百姓的生活图景,表现了许多普通人隐蔽内心的伟大理想和追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通过观看影片,观众的这种情绪得到了宣泄。影片的创作理念与普通观众的心理预期达成了默契。影片的编导成功地挖掘到了这层因素,这也是观众与影片产生广泛共鸣的重要原因。
看过影片的观众对片中的许多生活场景和细节印象深刻。正是这些生活化的场景和细节,使影片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一样,舒缓而朴实,处处流露出真情。这也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片中东北煤矿区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赵红旗在月光下与恋人滑冰,在冰天雪地里与孩子们训练、斗气,情节平常而动人。他的学生中有人拿过奥运冠军,但他终生默默无闻,还得面对家人的烦恼和隔阂,这些都合情合理。还有,主人公的爱情、家庭和父子矛盾都处理得真实可信,非常朴素。编导在塑造赵红旗这个人物时,遵循的一个原则就是不拔高不贬低,将人物最真实的一面呈现给观众。因此,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主人公身上有着诸如“狡猾”、“赖皮”、“吝啬”等“小毛病”。有这样几个镜头,在菜场,他为了省钱,与菜贩子争得面红耳赤;为了给运动员补充营养又囊中羞涩,他甘愿被鱼贩子挖苦讽刺。鱼贩子为了损他故意劝他到松花江自己捕免费鱼,他反而接受鱼贩子的“高招”,真的去凿冰捕鱼。由于影片真实还原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人物身上的这些缺点,并没有影响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反而让人更加可信可敬。影片最富人情味的一个片段是,多年以后,有人当了世界冠军,有人一事无成。当赵红旗带过的一个队员在医院里遇到他,冲上去对他又打又骂的时候,一个重要人生命题通过“怨妇”之口说了出来:“你骗我们去当世界冠军,可如今我却只是一个打扫卫生的女工。”体育竞技的悲剧性在片中得到刻画,真实可信,一点也不煽情。
很多的体育电影在对“人”的塑造上,往往概念化和抽象化,主人公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意义的深刻,更疏于展示他们作为普通人内心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而电影《破冰》却给人们带来了惊喜。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没有紧张刺激的竞技场面,一位普普通通的基层教练,却打动了无数观众。可以说,影片突破了以往体育电影主旋律题材的框架,甚至超越了体育电影的范围。从这个层面上看,《破冰》是成功的。
(罗春宏 江西省南昌陆军学院科文教研室 3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