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既往,创新未来

2009-06-13 05:5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0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作文题选题

孙 静

随着2009年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和满分作文的扑面而来,与往年比较,笔者最深切的感受就是“承接既往,创新未来”。本文拟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阐述今年作文的特点,并从知、悟、行三方面提出应对之策,供商榷。

一、特点

1.作文命题形式稳中有变

(1)话题作文更多以选题的形式存在,突显理性。近年来话题作文的弊端日益凸显,宽松、开放、灵活的命题形式给每个考生提供了巨大的思维空间,然而又容易抄袭、造假、套作、宿构等。在这样严峻的现实背景下,话题作文逐渐被放下,今年继续走低。笔者查阅了50份全国中考卷中只有3份是纯粹的话题作文,占6%,命题者更多以选题的形式出现。例:河南省中考题①请以“疼然回首”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②读材料后,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作文。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二选一。四川资阳市区卷①请以“路在脚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②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选择。福建厦门卷是半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选择。①请以“初生牛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②题目:尊重 (加上适当的词语,补足题目)。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命题形式,因其立意开放,文体开放,有利于发挥考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因此退隐过程中以多样组合的选题形式合理地存在,尊重考生的选择,这无疑是出题者的理智之举。

(2)命题形式继承多样化发展的局面,选题比例大幅增加。命题作文开放有度,限制适当,近年来日益受重视,今年更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全命题作文占65.3%,占半壁江山之多。这是对作文教学的良性引导。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以或单独命题或选题的形式活跃在中考卷上,命题形式继承多样化发展的局面,这也是对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一判断经过实践检验后的拨乱反正。2008年山东青岛等三两家大胆尝试选题作文,2009年选题形式向我们扑面而来,据不完全统计占22.4%。这说明命题者尊重写作主体的意识在增强,拓展了写作主体的思维空间,给予他们自主写作的权利,能很好地避免“被作文”现象,真正实现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但选题不同,评判依然公平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研究。

2.内容上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呈现三大亮色

(1)不回避热点,命题指向多元。热点问题多以隐蔽的方式巧妙存在,但指向又不唯一,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例如柳州卷中的选题之一“喜看的变化”;福建龙岩卷就材料“超级女声”走进北大这一现象,以“文化”为话题写作;泰州卷围绕当下热点“甲型H1N1流感疫情”来谈《懂得责任》;2009南通卷: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以上题面所涉及的无一不是热点,但指向又是多元的。以南通卷为例,南通民营经济极为发达,中小企业遍布城乡,金融危机对每个家庭的影响深浅不一,对于这些考生自然激发了倾诉的欲望。然而又不局限于此,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师生情,同学之间的友情都可选择,可以多角度选材。回避热点是中考作文原先的不成文的规定,从近年来看恐怕要被打破,而且笔者认为应该打破这一规定,青少年学生就应该关注社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引导学生关注苍生,关注当下,在自己的切身感受、独特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地人生态度,这是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

(2)关注自我,张扬个性。新课标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多年来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小我”常常要服从“大我”、消融在“大我”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真情实感地流露。阅读近几年中考作文题,欣喜地发现2009年命题由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更多地向关注写作主体自身转变。早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然而时至今日,“认识自己”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因此这是一个可喜的转变。这其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帮助写作主体重新认识自我,提升自信心的。例甘肃兰州的“那一刻,我迈上了新台阶”,浙江杭州的“被自己感动”,苏州的“一丝惬意心中来”等。第二类是正视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倡导自我否定的睿智。如黄冈卷“没想到我如此”(浮躁、虚荣、坚强、幸运、依赖父母),广州深圳卷“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提示语“…… 也可能,一场误会摩擦,我还发现自己并不那么高尚,理智,成熟……行走在这迷惘而美丽的青春路上,我们是否步履匆匆,来不及发现别样的自我?”这些命题中的“浮躁”“虚荣”“并不高尚,理智,成熟”,正是处于青春期的写作主体们内心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因此没有理由不关注作文主体的性灵。能认识自己已是不易,认识到自我的不足,以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观自我,更是自我成长不竭的动力。激发写作主体反思、批判自我意识,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就是这类命题的可贵之处。第三类是张扬个性。例如太原卷“别样”,浙江嘉兴的“不走寻常路”,目前就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价值多元的时代,一些传统和思想正经受挑战甚至被颠覆,因此束缚了太久的写作主体张扬一回又何妨。让自己的个性、率真、自由、甚至幼稚在笔尖恣意流淌。

(3)思辨增强,闪现理性灵光。翻看2009年中考作文题,材料作文题为数不少,和往年相比,这些材料作文往往更具理性思辨。如福建永春卷材料比较了“比较”的有无、利弊,“比较”引起了你什么样的联想或思考?湖北武汉的“尽力而为就好”,这些材料或观点本身极具思辨意味,更适合写简单的议论文。黄冈卷中选题②更是明确提出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议论文。多年来一线教师形成初中作文只要求写以情感人的记叙文的错觉,在教学中一般也以记叙文训练为主。而新课标中如是阐述“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命题者不得不拿起中考这一教学的指挥棒,提醒人们“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因此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作文质量的标准之一。

二、策略

1.引导学生贴近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为文之道,功夫在文外。生活是我们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巧妇手中的米。没有深切的生活体验,没有亲身经历,就很难写出地道的好文章。现在的社会瞬息万变,再也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了,生活元素也更加丰富多彩,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自我,尤其是在亲见、亲历中体验热点,观察社会变迁。要善于抓住学生身边的小事,社会中大事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必要的情况下,可精心设计环节,创设创作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素材库,等临考时方可信手拈来,全不费功夫。例如班上进行了班干部竞选活动,笔者事先对竞选环节进行了精心设计,包括竞职演说、学生民主测评、最后差额表决等情景,这些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加强班级干部的管理,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笔者是为了帮助学生创设写作情景,竞选结束,就围绕这次竞选,布置作业就是题为“竞选班干,我”一个半命题作文。之所以是半命题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自由表达。可以是成功后的喜悦,也可以是失败后的反思,或者是旁观者的思考,角度独特。学校、班级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初中生活的宝贵资源,只要善于把握,何愁没内容可写。也只有多进行类似的训练,才能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做到小中见大、见微知著,或是视角独特、新颖别致。

2.加强导读训练,升华现实感受。现实的东西是原生态的,而作文本身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帮助学生提升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层次。可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导读课本中的经典范文、报刊杂志经典美文、社会事件重点时评等,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提高感知能力,提升感悟层次。例如在学习朱自清散文《背影》后,笔者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或是爷爷奶奶辈相处时感人的细节,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唏嘘不已,先说后写,或是上学前一句不变的叮咛,或是冬日里一碗暖人心肺的排骨汤,或是书桌前拧紧眉头一起攻克难题的侧影……把父辈、祖辈深沉的爱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抓住契机,读写结合。教师的目光还要注视更广阔的社会,通过读“社会”,提升对认识社会的能力和本领,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例如最近有一个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网上点击率、回帖率创新高,且不断被刷新。据此可以收集一些对此事的经典时评,来通过解读时评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设计出一道材料作文题:“面对这一现象,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处于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很多都是冲浪高手,也许唤起他们温情的即将逝去的童年时光回忆,也许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理性思考后形成独特见解。面对这样鲜活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作文命题,学生们还会感到无趣吗?这都需要教师平时多做有心人,要跟上时代节拍,多为学生做打基础的工作。

3.加强审题训练,树立全面的文体观。长期以来话题作文审题门槛放低,弱化了学生审题能力,淡化了审题训练。如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是主流,这就需要加强审题训练。记叙文的一元格局已被打破,话题作文持续低迷,只掌握一种文体,就想制胜估计很难,风险也很高。这就亟需树立全面的文体观。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都应该是作文教学的内容,还有缩写、扩写、续写、改写都应该是作文教学的份内之事。要在全面掌握作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分专题有重点地进行训练,这是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环节,也是写作水平上升的重要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让语文课程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承继既往,创新未来”是其鲜明的特色。欣喜地感受到中考作文日益回归人文、回归理性;很好地协调了教、考之间关系,是教学前行的风向标。任何一次质变都是以量变为基础的,随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深入人心,体现科学发展理念的作文教学新体系将逐步明晰,加快构建。

(孙静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226000)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作文题选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命题作文怎样确定立意
半命题作文“难忘那次__”构思指导
命题作文“闯关”大法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半命题作文如何补充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