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语文学科,传统的读讲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语文学科的内容更多地与社会相关联,教与学的方式更多地与学生自我能力发展相关联。因此,新课标对语文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能力构成理论,我们认为语文教师的业务基本功应该涵盖以下几项内容:
1.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是“最具有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课程”。它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一体涵容的伦理、道德、艺术审美、情感态度、哲学思辨等因素,语文学科本身体现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与社会历史文化和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而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是形成人文素养的基础,人文精神则是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也是素养的升华。只有提高了人文素养,语文教师才能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整合处理,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展示丰富的历史背景,创设出语文知识应用的现实情境,以此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智慧,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使之成为具有健全、完美、高尚人格的人。
语文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呢?要博览群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汲取古今中外各类经典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营养成分,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内存;不仅要向书本学,还要向实践学,向名师学,向身边的其他教师学,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师德修养,学习敬业精神,学习职业操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内化和升华。
2.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教者只有具有丰厚的学科知识储备,他对学生的学科教学才能得之于心,言之于口,驾驭教材和课堂。语文教师要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理论知识,对古今语言现象、文学现象有较为切近的理解和认识,既能综合古今汉语的基本理论,理解汉语言构成的特点,又能联系中外的文学现象,探索作者的思想与思维特征。顺便说一下思维方式,它对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有及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以及网络的普遍运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较二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不再仅仅强调统一的思想认识和思维方式,我们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发散性思维,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观点。由于生活阅历不同、文化积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作品思想的理解是会有差异的,对生活和认识上的指导意义也是不同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和积极引导。
3.得心应手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听说读写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综观全国语文著名教师的教学实践,无一不是在指导学生的听说读写上下功夫。听,指导学生听清楚字音词义,感知话语的表层语义,明白大概意思,通过记忆的整合,疏理话语,深入了解说话者的心理意图,还要提高话语的评判能力;说,指导学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包括复述情节、讲故事、辩论、口头作文等等;读,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加强名著的阅读与理解,培养评价与鉴赏能力。好的作品反复读,不拘泥于前人的理解与评价,读得越多发现越多,理解也越深刻;写,指导学生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在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上精心指导,让学生写出立意明晰、结构完整、词句顺畅的文章。
听说读写既是不同的教学环节,又是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整合听说读写,指导学生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点,引导学生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只有把握这四个环节之间的辨证关系,才能得心应手地引导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浩瀚海洋上。
4.语言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在中小学已经普及,多样化的科技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语文教师收集信息提供了便利也提出了要求。我们原先在书本上报刊上获取我们所要的信息,现在我们可以在影视传媒上更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层层叠叠的页面文字上查找更为全面详细的文字资料。语言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是指对信息捕捉的敏锐性,对信息筛选的果断性,对信息搜索的定位查询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让信息更好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的能力等等。语文教师再也不能固着于一支粉笔、两片嘴唇,而是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通过多媒体提供给学生研究信息,生动直观地展示教学情境。
5.传统的三字一话基本技能。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学基本功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但传统的“三字一话”仍是我们教学的基本技能,称为外在展示的能力,与听说读写不同,明显带有技能的性质。虽然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在这方面的要求以及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似乎对教师基本技能的要求不那么高了,甚至有些(如钢笔字、毛笔字)可能还要被新的技能(如多媒体运用技能、电脑打字技能等)所取代,但作为语文教师,他们不仅要教书育人,他们还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职责。现在毛笔字在教学中虽然极少用及,但它不仅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它更是书写的基础,构架的匀称稳重、笔画的粗细缓急等,都有赖毛笔字的作基础。它是把握汉字书写特征的要素,对硬笔书写有较大的影响,钢笔字既要讲规范,也要讲速度,它们直接影响粉笔字的书写,粉笔字端庄大方可以吸引更多注意力。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不仅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外部表现,也是学生接触老师的“先入之见”, 语音与文字的基本修养在于语音规范,说好普通话,做推广标准音的教学工作者,同时书写规范、美观,使语文教学更富美感。教师出手写字漂亮、普通话字正腔圆,学生心生仰慕;字形歪歪斜斜、吐字发音不精确,学生自然觉得老师的文化功底不够扎实。语文教师具有扎实的“三字一话”基本功有助于让学生“亲其师、善其道”。
6.对语言文字现象的研究能力。语文教师要有对语言文字现象的研究分析的能力,特别是当今社会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活动、思维方式、情感活动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之语言文字运用中产生的新现象也层出不穷。如何判断和识别语言使用中的一些问题,如何看待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准确的分析把握,能帮助学生学好母语。比如“很”这个副词不与名词搭配,这在过去是作为原则来谈的,但是新近用语中出现可以搭配的词组的频率逐步增高,“很青春、很阳光”,读者不仅认可了,还因为它简洁、形象、表意准确,而为大家所普遍运用了;再如修辞的例子:“幸福着你的幸福”“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也在逐步为人们所接受而运用,我们觉得它们不是阻碍语言,而是发展语言,大可不必惊慌。相反,广告用语中经常看到“默默无蚊”“绝不痘留”“尽早下癍”之类的噱头是对正常文化的冲击,不是发展语言,而是调戏语言,完全不必提倡了。
这种研究能力还包括使用语言的得体研究,正确地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恰当地选择使用语言文字,语言的表达符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体现文明修养与民风民俗,则是语言学习的较高境界。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师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更广博的学科知识,更高超的驾驭课堂的手段,和作为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研究能力。只有不断提高语文教师应有的素质,才能培育出语言养成阶段的优质中学生来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朱昌元.穿越语文丛林[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于漪.于漪文集(第六卷)[C].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孙玲 江苏大丰市教师进修学校22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