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教学手段 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

2009-06-13 05:52冯小亚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人生态度手段马克思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并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和积极的社会功能。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利用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其积极的现实态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无论是经历中考的五年制大专生还是经历高考的普专生,他们一般都有如下几个共同点:首先,他们是中考或者高考后的失意者,前者与高中擦肩而过,后者无缘于本科院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同学心情沮丧,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行为出现。其次,他们大多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孤身来到异乡求学,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往往变得沉默寡言,不知道怎么和人交流。第三,在集体生活中,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如何有效的和新同学相处,在碰撞之间矛盾加剧,双方之间产生恶感。第四,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对大学充满憧憬,把大学和大学生活过分理想化,以致当发觉现实与理想有很大的差距时,他们很失落。高职学生的这些负面情绪和心理,其实是他们对现实的认识不充分,环境适应力差的具体表现,而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利用语文教学,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通,培养其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从容面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比如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让学生寻找苏轼的相关资料和后人对他的一些评价,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了解苏轼被贬后的能够积极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学习苏轼的旷达情怀,在逆境中恬然自适的宽广胸襟,始终坚持理想不退缩的人生态度。在课后拓展练习中,笔者让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适应环境、具有积极现实意义的资料,然后让他们写随笔《如何适应新环境》。作业交上来后,学生的认识都有很大的提高,他们普遍认为,新的学校生活其实是锻炼人的很好的方式,它既能培养人的自理能力,又能养成人的独立个性,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懂得面对现实,为几年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利用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别人的能力

我国思想家老子也曾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很有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则是很聪明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要充分认识:你就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所以要充分地认识自己,让自己扬长补短,散发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别人,既要充分欣赏他人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短处,对照自己,才可以克服不足之处。

比如,在教学《药》一课时,让学生讨论夏瑜和华老栓的悲剧时,特别引导他们注意两者性格的复杂性,他们各自有优点,也有人性的缺点,而性格上的缺点恰恰就是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之一。然后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自省其身或者对同学做个客观的评价,分析自己或同学的长处和短处,对自己和他人有个充分的认识。这样的交流和讨论过后,有很多同学与以往相比,开朗乐观了很多;也有一部分同学变得谦虚和低调了许多。

三、利用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要有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技能,关心他人,善于合作;不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人际关系适宜,有知心朋友,有亲密家人。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笔者专门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深厚友谊,他们从始至终洋溢着纯洁和高尚的友谊。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长达近40年的合作中,他们同甘苦、共患难,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共同起草共产主义同盟纲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家境困难时,恩格斯经常接济他。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又花费了10多年时间帮助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使《资本论》二、三卷得以问世。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同学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友谊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思考自己和同学以及身边人的关系,在思考中,理解真正的友谊是什么,要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另外,在教学中,笔者往往采用分组讨论的手段或者分工查找资料,以及组织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等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默契,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

四、利用语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大学生对美好的未来充满憧憬,他们热爱美,追求美,向往美,鉴赏美,但往往经验不足,阅历不深,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美丑不分,是非不清,善恶不辨的情况。因此语文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和引导。笔者上课的时候,总是花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交流美文。让学生讲讲自己选读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学习其中的真善美,辨别是非。滴水穿石,在一天天的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审美观,他们对自己对人生的认识有了更深的感触。

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该以春风化细雨的精神,孜孜不倦,对学生的心灵予以净化,对学生的人生予以引导,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冯小亚 江苏电大武进学院213100)

猜你喜欢
人生态度手段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论伊拉斯谟
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