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文言文阅读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之一就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纵观近年来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分值占10%以上,考查的范围除了对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文句、文段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与把握,强调知识积累、辨析、比较和文言语感外,还适量增加了一些对经典内容个性化、多元化的体会、感悟与解读。为了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素养,给他们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新课标和中考考纲的要求,着重从句读、语义、语境和语感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共破文言文阅读关。
一、文从字顺把好句读关
韩愈在《师说》中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很显然,要想准确地理解文句的意思,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中的朗读停顿,是学好文言文的第一步。就中学生而言,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初读文言文往往摆脱不了现代文的思维定势。如果老师不耐心地给予指导,他们极易把语句读破,自然关系到对句义的理解。因此,句读的正确把握,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忽视的一个教学重点。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有两份试卷就直接考学生断句,如连云港卷以《宋史·赵普传》中的“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让学生断句。如果学生在句读方面训练有素,就可以轻松做题:“刑 以 惩 恶/ 赏 以 酬 功/ 古 今 通 也”。这样,句读问题解决了,为解决其它问题奠定了基础。笔者以为,在句读方面,老师课前对所教内容要作充分的预设,对易错的地方,该领读的就领读,该范读的就范读,遇到特殊句型,该强调的要强调。如人教版九下18课《孟子》两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有这样一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按照学生的阅读习惯,就很容易把“入”和“则”连起来读,也可能把“出”和“则”连起来读。对此,老师一方面可直接领读,读完之后,突出强调。另一方面,可放手给学生读,仔细听他们读得正确与否,如果错了,当众及时纠正,加深学生课堂印象;如果对的,当众给予肯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二、字斟句酌狠抓语义关
语义,是指词语的意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祖先留下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绝大多数是靠历代的文字记载而延续下来的。要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汲取其中的精华,首先就得读懂文言文。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中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词义的变化、一词多义等语法现象,往往让他们感到一头雾水,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因而,让学生正确掌握课文词语的含义,又成了教学中的另一个重点。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词义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分值占了整个文言文阅读分值的一半以上。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要引导学生字字落实,不能一知半解。与此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默写课文中的内容,特别是名家名篇;而且能准确记住注释以及注解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并理解其含义。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才能增强知识迁移能力。如今年的盐城卷,文言文阅读选文一篇是课内的,另一篇是选自刘向的《新序·杂事》。在这篇课外阅读选文里,要求学生解释“白雁群骇”中的“骇”。虽然这篇短文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但是,有了一定知识积累的学生,就能轻松地写出答案:惧怕。因语文教材中《黔之驴》有“虎大骇”,将“骇”的含义进行迁移即可。
三、比较归纳巧过语境关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环境。对于汉语言来讲,语境发生了变化,语义往往也会发生变化。如“故”字:“两狼之并驱如故”的“故”解释为“原来”,“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解释为“所以”,“扶苏以数谏故”的“故”解释为“原因”。所以,平时老师就要提醒学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增强语境意识;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善于比较并归纳它们的语义。如文言虚词“之”:“水陆草木之花”的“之”是结构组词“的”;“何陋之有”的“之”为结构助词,无义,提宾语标志;“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但是,“君将爱而生之乎”的“之”却是第一人称代词(此“之”是初中阶段唯一的第一人称代词)……再如,人教版九下21课《曹刿论战》一文中,“鼓”字连续出现三次。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学会辨别这三个“鼓”的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该怎么解释。通过讨论、分析,学生理解“鼓”有名词和动词之分就水到渠成。再翻看一下2009年江苏省13大市的中考试卷,就有9个大市直接出题考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注意比较常见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告诫学生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切忌架空分析。
四、诵读感悟苦练语感关
所谓语感,即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学好文言文,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于发展思维非常重要。翻看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对经典内容个性化、多元化的体会、感悟与解读的考查,成为文言文阅读部分的重点和难点。在这方面要有所突破,就必须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便是借助教材,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在诵读过程中感悟知识的逻辑性、语言的艺术性、情感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性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语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眼之外,加上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吟诵,享受朗读,让自己的心与“文心”共鸣。长期坚持诵读训练,接受文言文优美语言的熏陶,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以此提升学生初步赏析和评价经典内容的能力,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读准句读,方能解词义;明白语境,方能辨词义;培养语感,方能知真意。句读、语义、语境和语感,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四关”可谓环环相扣,相得益彰。笔者以为,倘若“四关”得破,在文言文阅读天地里,将会呈现给学生一片艳阳高照的芳草地。
(张积桂 江苏省涟水圣特外国语学校22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