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建
所谓平台期是指运动员的运动水平提高一定幅度后,会产生运动成绩徘徊不前甚至有所下降的情况。这种现象可能持续数月半年,也可能持续1~2年。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业余训练该怎样抓?又如何让他们顺利度过平台期,尽量缩短这一周期,向更高运动水平层次迈进呢?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总结过去训练情况,抓好训练的连续性环节
在青少年运动员业余训练中,随着年龄的更迭,水平的不断变化,他们所处的学校,所带的教练员也会常常发生变换。他们往往通过2~3年来适应的一种训练模式,很快就会因为升学等原因的迁移而被打破。有的运动员会很快适应,有的则不能,从而造成成绩下降。当然也有运动员是多年一贯式的训练。
无论处于何种情况,现任教练员都必须要充分了解每位运动员的过去训练情况,尤其要密切关注他们过去成绩上涨较快的一年的训练情况,反思他们训练历程中有无值得借鉴的地方、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保持的地方,使得运动员沿着适合他们个人情况的路子练下去,科学地完成过去与现在训练的衔接,以便顺利度过平台期。
二、找出训练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基层青少年的业余训练的殊多条件的制约,决定了他们的训练会存在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不足,甚至是缺点。如重视速度忽视耐力、重视技术忽视基本素质等等。这往往是许多青少年业余运动员在平台期滞留的直接原因,对此教练员首先要对每一个运动员进行全面摸底。如对照相关量表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素质的测定,找出薄弱之处,以便及时调整训练计划,消灭盲点。其次,就是找出技术基本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在青少年业余训练中,动作技术结构的基本正确是他们持续成长的一个关键点。以铅球运动为例,蹬、转、抬、挺、推的用力顺序一定要正确,许多运动员只注重上肢爆发而忽视下肢与腰腹的传力过程,造成发力的损耗与脱节,这就是典型的结构病,在铅球训练中应注意下肢的蹬伸与腰腹的转送由下而上的发力顺序和用力的衔接。第三,要注意技术细节上的弱点。有一定运动基础与水平的青少年运动员在技术结构上的基本构架已经形成,进入平台期后,他们需要精雕细琢的地方往往就在技术的细节部分。再拿铅球运动为例,出手角度的微调,拨指动作的加强,大腿与小腿夹角的调整,踝关节与膝关节位置的校正等等小细节的微调,往往使得动作更加合理正确,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这要求教练员具备深厚的训练知识与功底、丰富的经验、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要求教练员要与运动员多交流,多询问运动员做动作时的感受,要不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着重强调的是,在这一环节中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自我判断、自我纠错、自我调节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注意:精雕细琢不是标准化,而是基于基础动作框架下的更适应运动员自身形态结构与用力特点的合理化与个人化的行为,这一点应引起教练员的重视。
三、注重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业余训练的业余性、基础性和年龄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他们训练时必须注重身体的全面发展。许多教练员在训练中一味强调出成绩,结果造成了许多苗子出了一段成绩,就早早地成为过度早期专门化训练的废品、牺牲品。他们错过了许多发展一般素质的敏感期,给以后的训练与成才造成很大的麻烦。这种“拔苗助长”行为往往造成平台期的延长。
基层教练员应该认识到“1+1>2”的道理,还更应该理解“2+0<2”的内涵,业余训练中,必须高度重视各项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当然,这种发展应兼顾全面的同时要向某一类处于敏感期的素质倾斜,也要向相关专项的素质倾斜,协调好全面发展与专项能力发展的关系。为度过平台期打好坚实的基础,也同时为实现成绩的持续健康的成长,延长运动寿命打下伏笔
四、注意心理训练的环节
运动比赛是身体的较量,更是心理的较量。比赛的胜利于否往往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许多方面都不成熟,他们往往不具备优良稳定的心理素质,较为敏感脆弱,尤其是平台期的出现,艰苦的训练却出不了成绩,常常会使他们灰心丧气,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害怕训练。平台期成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低迷期。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素质就是一台引擎,它可以使运动员早日驶出平台期。
教练员在平时要多与他们进行交流,多鼓励少批评,多热情少刻板,多宽容少苛求,多关心少冷漠。从生活、训练、学习等各方面关心他们,训练中要加强培养他们稳定的情绪,坚韧的意志,高昂的斗志和自我调控的能力。这些素质可以通过:1.模拟比赛(以赛代练,以练促赛);2.抗干扰训练;3.心理诱导调节训练;4.音乐调节训练;5.谈心交流;6.目标激励(运动成绩,人生价值);7.适当施压与减压等等手段来培养。心理训练应贯穿运动训练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平台期尤其要注意激发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信心,以稳定而积极的心理面对平台期。
总之,青少年在运动训练中出现平台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能细心,多动脑少武断,多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少盲目就一定会使青少年运动员早日走出平台期,实现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