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009-06-13 05:52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态度价值观技能

羌 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所确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彼此渗透和相互融合的,三者有机地统一于学生的整个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作为课程目标,这三个方面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但是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其实质就是关注人。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也是教学中一对至关重要的关系,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乐学与学会、会学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教知识与教做人)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认识与情感的关系。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地理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主要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学习过程是以人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并起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情意因素不仅决定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还对形成学生以学为乐、乐此不疲的良好学习态度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2)重教书轻育人:传统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地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地理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的错误不在于教学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地理课堂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地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改变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层面还有一个阶段性目标不好把握的问题。以前,我们有一种流行的做法是“堂堂清,周周清”,一节课结束,马上做一个教学质量的测验,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学的东西。而每节课能清、能测的,多是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东西,情感的目标,能力的要求,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这正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正是挑战教师的地方。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教师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是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比较而言,以听讲、记忆、模仿为主要标志的接受学习,更容易导致学习者的被动、学习过程的消极,学习结果指向知识与技能;而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更容易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当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要充分挖掘所教学科内在特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同时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俄国教育家加里宁所说:“要知道,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而且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教师要特别注重价值观导向,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

第二,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难以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落实,要避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仅仅写在教案上,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予以淡化,孤立、机械、生硬地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通过讲解的办法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直接“灌输”给学生,是劳而无功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它主要通过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机制而发生作用。

第三,教师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主要还是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因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教师只有通过创设情境、给予体验、引导反思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和地理审美情趣,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和养成观察、思考、质疑地理问题的习惯,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

第四,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积极肯定的评价,来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能力的人,要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每一位教师要通过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提供思维锤炼的平台和支架,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地理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契机,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用亲切和气的语言、希望的眼神来鼓励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这说明这位地理教师心中已有了平等意识,而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肯定和鼓励,也将激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必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平台,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态度表现和情感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关注人的地理教学,才能使地理课堂同时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现人的发展。

(责编 黄 晓)

猜你喜欢
态度价值观技能
高级技能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秣马厉兵强技能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拼技能,享丰收
态度决定一切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