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元华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在实际的课堂中如何体现呢?近日,笔者听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浅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下面摘录教学中的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
折出一张纸的“1/2”。
学生纷纷动手折纸片,并争相把自己折叠、涂好的纸片吸附到黑板上,此时,却有一名学生把自己折的纸片悄悄塞到口袋里,恰巧被老师发现,善意的要了出来。
师:你折的是什么意思?
生: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四份,每一份就叫做四分之一。
师:“四分之一”怎么写?
(该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1/4”。此时,教师并没有对此作出对、错的评价,而是请这名同学先领同学们读:“四分之一”。等他的“自信”渐渐取代了“胆怯”,才对这一折法予以评价。)
师:刚才,老师让折“1/2”,他却折出“1/4”,对这事大家怎么看?
生1:多折了。
生2:折错了。
生3:我觉得这种折法很创新,您让折“1/2”,他却超越了您的境界,折了一个“1/4”。
师:终于有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最后,教师向这一同学深深的鞠躬,以此表扬他这一创新的做法。
有了这样的呵护和鼓励,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纷纷折出1/4、3/4、等不同的分数,顷刻间,黑板成了同学们展示创作的乐园。
〖反思:当学生的答案偏离教学的轨道时,怎么办?〗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1/4”的出现不仅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也打乱了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程序。而老师的做法却将错就错,把学生的错误视为教学的资源,首先让这名同学教同学们认读“1/4”,然后再放手让学生对这事给予评价。结果,评价使“错误”变成了“创新”,评价赢得了老师的“感谢”,评价使出错的同学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片段二:
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学生出现了对、错两种分歧。
老师把学生根据意见的不同分成两组,先进行讨论,再派代表到黑板前辩论。通过一番唇枪舌战的交锋,论辩的双方终于达到了共识。问题是,此时怎样让胜、败双方都体面的走下讲台呢?
请看老师的做法:
面向胜方:祝贺你们,感谢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面向败方:老师也要感谢你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这个问题的出现,才使老师和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更加清楚了,谢谢你们。
〖反思:如何让失败的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老师的教学,寓知识于情境之中,做到了知识和情感共融,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而且发展了能力,张扬了个性。真可谓鱼和熊掌两者兼得。
片段三:
认识分数的意义。
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反思:如何让“落后”的孩子在体验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老师在课堂上这种等待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这种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无论从课的设计,还是与学生的交流,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老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和评价,为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一次又一次地燃烧着学生的学习热情,撞击着学生创新的“火花”,以至于下课的铃声响过,同学们还不愿下课。
这就是课堂的魅力,这就是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