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序发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全体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学生认知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学生因在学习上刚起步,学习自觉性较差,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尽可能减少学生学习“两极分化”,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中可进行分层次教学。也就是在原班级中,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在分组中应综合学生各次检测、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可把班内学生分成A、B、C三个组。分组情况要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同时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对教学内容分层,就是把一单元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几组题,题组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题组。要求A组学生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分层解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人人参与,使学习困难生也有用武之地,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学困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学困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困难生转化创造了条件,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在评价学生时要体现层次性要求。布卢姆认为:“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儿童与青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将是寻找能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水平的学习条件。”教学评价时老师要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评价还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要注意语言的艺术,A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B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概的意思,A组学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C组学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段意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只有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才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语文教学成绩大面积提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践问题来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比如听课方法的指导中,听课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听好课后小结。“思”是指学生思维。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要求学生记笔记要掌握记录时机;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等。班内分层教学中整个课堂自始至终是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差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蹬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优等生可以直接解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正效应场,各类学生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方法,能通过目标分层,让每一个学生激起参与的兴趣;通过训练分层,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通过评价分层,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参与的乐趣。分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途径,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参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蓬勃地发展。进行分层教学,加强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有效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