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

2009-06-13 05:51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品德事情儿童

宋 昕

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可见,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的根本,是源泉,活动性是课程的突出特性。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课的主要价值是让儿童获得鲜活的直接经验和真切的体验。在教学中,活动课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学行为。品德与生活课是以儿童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观察、调查、体验、认识、游戏、讨论、交流等形式。也就是说让儿童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关于自然、社会、自我的直接经验,并在活动中发展自己,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规范的行为习惯。

一、 让儿童在生活中观察

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可爱的小动物》时,可以让儿童回家或到小伙伴家观察饲养的小猫、小狗、小鸟、小鱼、小兔子等外表的颜色、生活的习性,以及小动物鼻子、嘴、眼睛、尾巴、耳朵、腿的样子;也可以在课堂上出示可爱的小动物让儿童观察,直接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儿童会在观察生活过程中加深对小动物的认识,发展自己,自觉形成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 让儿童在生活中调查

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儿童生活中身边的具体问题,让儿童在调查的基础上实施。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时,可以先让儿童查一查自己一天平均用几张纸,再调查全班同学的用纸情况,最后算出自己所在学校一天用掉多少纸?一个月用掉多少纸?一年用掉多少纸?儿童在调查现实生活的过程中,计算出我们学习一天用掉了很多纸。儿童再看教材,知道纸的主要原料是树木,用纸就得伐树,如果节约用纸,就可以少砍伐树的道理。这样教学,儿童会在调查的过程中,理解学习中节约每一张纸,都对环境保护有好处的道理。

三、 让儿童在生活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儿童创设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情境,让儿童真实实践或模拟体验,获得直接的真实感受。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时,教师课前应该让儿童举出实例:生活中哪些事情儿童能做,哪些事情儿童可以学着做,哪些事情儿童目前不能做。明白:生活中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以学着做的事情自己学着做,不能做的事情自己不要做。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儿童模拟做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如,课堂上让儿童自己整理书包,看谁整理得美观、适用、科学、省时间;课堂上举行叠被子比赛,看哪位儿童叠得快,叠得美观,叠得科学,叠得有道理;课堂上举行穿衣、梳理头发、修剪指甲等比赛。儿童会在学做事情的基础上,发展自己,逐渐学会生活自立。

四、 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

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深刻的道德内涵寓于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启发、熏陶、感染、影响着儿童,让儿童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懂礼仪 有礼貌》时,教师在课前应该要求儿童观察:生活中,自己家庭成员之间尊老爱幼的伦理言行;学校生活中,老师同学之间的友谊、关爱、团结、合作;社区生活中,人们的公共道德……课堂上,教师让儿童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人们交往时的礼貌用语模拟学说一遍,写下来;把生活中人们的伦理行为模拟表演出来,并说明是什么意思。儿童会在学说礼貌用语、模拟伦理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好的,并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品德与生活教师应该理解课程标准,根据本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选用儿童身边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教学,让儿童在活动中发展自己,成为一名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好儿童。

(瓦房店市新华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事情儿童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