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9-06-13 05:51邵凤森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共性个性化个体

邵凤森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中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体验性阅读和差异性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大家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当然,不少人在教学过程中不免进入一些误区。为了使个性化阅读教学顺利实施,笔者认为应该在实践中注意以下问题:

一、 不要走向“自由化”

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含义。在出示课题后,只说三言两语就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阅读时教师一言不发地在教室巡视;学生自由阅读后,教师又让学生们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整体朗读……读完就让学生们发言,最后用一句“大家谈得都很好”草草结束学习。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个性化阅读,不是学生个体阅读的同义语,某一个学生在个体阅读时,个性特征仍然是一粒未萌发的种子,他也许是忠实地按照教师对全班同学提出的共性要求(如弄清一篇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等)而进行机械被动的阅读。个体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个体阅读指的是相对于群体的个别人的阅读活动,而个性化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个性化阅读指的是个体阅读活动时个性心理特质的充分绽放。

另一方面,阅读教学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对于处于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放任塞责,而是要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有人把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归结为四点:一是选材料。如推荐新书和精妙时文,介绍有价值的导学文章。二是指路径。如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等。三是排障碍。如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纠正片面错误的理解等。四是启升华。如把学生对文本的肤浅认识引向应有的精神高度等。可以说,没有这些引导和指导,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身上潜隐的个性特征,是很难破土而出的。

因此,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重视自己的作用,真正完成好管理者的任务,从而保证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二、 不要忽视合作与交流

学生面对某篇课文认真阅读、自主探究,确实是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途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但是,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必要的合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是提高个性化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往往要吸收、融合他人的意见,或在排除他人意见的干扰下进行。如果认为个性化阅读就要排斥合作交流,很可能由于缺乏与他人思想火花的碰撞,造成个人理解的单薄肤浅,甚至片面。我们不仅不能忽视合作学习,反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合作阅读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实现多向对话。有的学生习惯整体感受,有的学生善于细部推敲,有的能管中窥豹,有的能由浅入深,有的会边读边思,有的喜欢掩卷遐想……

孔子云:“导而弗牵。”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心理创造机会和气氛,提供条件和环境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先知的感知、最深的感受表达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表达的快感、成功的幸福,一吐为快的轻松,以及挑战和被挑战的紧张兴奋。从而促使学生会阅读、主动阅读,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

因此,教师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化阅读的平台。这个平台有两个侧面:一个侧面是教师与学生的平台,要求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教师和学生互问互答、互相争辩,切忌只准教师问,学生只能答的“审讯式”平台。否则搭起来的平台也不过是一个空架子,为教师的“师生民主”衬个门面。另一个侧面是学生的自由交流,其方式可多种多样,可在班上让学生互相交流,可在小组中交流,也可找对象交流,在边交流边讨论的过程中展示各自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这种交流对展示学生个性最有效。在交流中,他们的思想放得开,无拘无束、无畏无惧,应该说是一种最实惠、最符合学生心理的科学策略。

三、 不要忽视“共性化”

个性化的阅读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只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差异性、独特性,还应重视学生对文本意义达成的共识,也就是“共性化”。教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心编制的,它在提升学生精神世界、发展思维和锻炼语言能力等方面的价值取向是相对确定的。语文又是分类型的,有的课文有较强的科学性,有的课文有较强的文学性,按接受美学的观点,尽管读者“见仁见智”“成岭成峰”“各有所见”,但仍存在一个“共同视域”,切不可片面追求“个性化”,而忽略“共性化”。

个性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是适应语文教学改革,适应学生实际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能力有着积极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大胆实践,一定能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曲阜师范大学《现代语文》编辑部)

猜你喜欢
共性个性化个体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