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初探

2009-06-13 05:51
成才之路 2009年12期
关键词:习题创设历史

赵 颖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历史教师们力图通过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形成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模式。笔者在一年多的高一年级新课程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一、 “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的定义

“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是指以高中历史教材为依据,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以探究性学习为形式,以创新、发展为目标,通过学生在课堂内外自设习题来激活学习动机,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培养历史思维意识的形成,进而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提高的一种学习活动模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重难点知识制造问题情境,使学生经过思考——创设——整理的过程,设计出完整的习题,进而能够创设针对整个章节甚至整个单元囊括各种题型的综合习题。同时对学生设计的习题进行整合、反馈、改进,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整理、问题的探究以及历史思维、历史建构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二、 “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实施的现实意义

(1)适应高中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两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学生采用的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点的单一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消磨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影响了学习的质量,更严重的是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影响健全人格的形成。发现学习又称创造性学习,它可以弥补接受学习的不足。

(2)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主体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同样依赖于主体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更包括了主体对于自身结构的改善和重组。因此,学生学习意识的生成必然要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认知的过程,而高中阶段正处于这一转折时期,是一个人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新课程环境下,“学生自设习题”学生模式的培养可以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化为“平等的首席”。注重让学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亲身经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充分体现历史学科自身特点。从历史学科自身特点来考察,历史本来是一门内容丰富有趣的学科,但是受传统的为考而教的知识存储型的历史教学影响,很多学生丧失对历史进行探究的种种乐趣,使历史学习变成了一种简单的纯记忆性的枯燥乏味的劳动。 教育改革要求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价值,这需要新的模式来改变学习策略,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努力发展其历史智慧。

三、 “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的实施

(1)依据教材创设习题。在讲授《美国1787年宪法》一节时,教师利用一段教材原文,要求学生依据这段内容,在5分钟内自编题型不限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自设习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把握教材的重点,其中部分同学已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整合教材的重点知识,初具历史理性思维能力。为了深化知识,扩大自设习题的成果,我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此题目的设计,可以上网查阅资料。结果,学生的作业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次的设计不仅题型多,而且质量较高。看到这些学生设计的习题,我感到了成功的喜悦。虽然知道有些同学是借助网上和其他参考书的习题设计,但即便如此,我从这种探究式的活动过程中还是看到了很多同学的主动创造意识。为了鼓励学生的认真参与,我把一些设计新颖、突出重点、具有备考价值的习题自制成多媒体课件,在下次上课时使用。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纠正了一些不规范的习题设计,同时请一些公认的优秀习题的设计者谈设计意图和体会。那节课,本来打算用20分钟完成这个内容,结果同学们的热情使整个内容持续了一节课,直到下课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通过这次尝试,我真正认识到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改变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学生内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潜力。

(2)依据史料创设习题。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是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特别强调的目标之一。运用史料搭建对话平台,有助于学生历史意识的生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学习与探究方式和方法的训练。而以史料为基础的高考题型——材料分析题着力考查的就是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但很多同学因找不到解题技巧而感觉对这一题型很头痛。为加强学生这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设材料分析题目,不失为一个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讲授《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这一目时,笔者为深化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道材料解析题:全国人大十届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诗人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回答:①该诗写于哪一年?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②“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③作者是一个爱国志士,他有什么爱国事迹?学生在做完此题后,教师适时又出示丘逢甲的另外一首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要求学生自设习题。通过实践,发现很多同学在很短的时间设计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3)依据图表创设习题。现在高考历史试卷通过历史图表来综合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题目愈来愈多,历史课中图表法教学运用得也越来越多。因为图片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易于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笔者通过自身实践,证明以图表为依据创设习题,可以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量化能力。如教师在讲授《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节“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时,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围绕“中国古代官制”这一主题创设相应习题。目的是把政治制度的重要知识点“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废除丞相制度”有机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有利于他们整体历史概念的形成,同时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做中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依据热点创设习题。近几年,历史科高考命题对热点问题的态度是不回避热点,科学地处理热点。如何在备考中把握高考的脉搏,找准高考命题方向,找到命题的切入点,是每个历史教师必须思考的。教师可以根据热点问题,让学生自编习题,这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例如教授《抗日战争》一节时,笔者把中日关系这一热点同教材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教育。2000年1月9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位读者从网上传来的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的帖子,学生读后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这段材料为核心,以中日关系为主题设计习题,并作为课后作业来完成。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看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日渐增强,多渠道、多角度搜集历史信息的习惯正在养成,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有了长足发展。

“学生自设习题”学习模式是一种实践新课程理念,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可以促进教学双方相生相长的新的教学形态。笔者对这种模式的探究还处于尝试阶段,在今后的教学中,会更加深入细致地实施这一模式,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毕作勤.研究性学习和学科课程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2003(4).

(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习题创设历史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新历史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