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梅香
近年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和“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已经成为国内外学前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并非真的看见了儿童是怎样学习的,而是观察者解读儿童学习的过程,是教师认识儿童、理解儿童的过程。“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则强调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师来说,寻找一条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有效性、正确解读儿童学习的途径显得十分重要。在寻找这条途径的探索中,纪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解读儿童学习、反思教学实践的工具。目前,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正致力于“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的课题研究,许多教师也都在尝试运用“纪录”来解读儿童的学习,反思教学实践,探究有效的教学活动。
由朱家雄教授等人编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丛书”(包括《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和《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两本书),向我们系统地介绍了纪录这个载体和工具,并附有丰富的教育案例和图像资料,图文并茂,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纪录。
两本书的理论部分阐述的是纪录对于教师解读儿童学习过程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什么是值得捕捉的儿童学习行为,可以从什么角度赋予它意义;在实践中幼儿园如何通过纪录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在实践案例部分,《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一书选取了22个教育实践案例,从不同的切入点开展研究,并通过纪录去解读儿童的学习。单个案例主要由“观察与纪录”“重温与对话”“反思与启示”三部分组成。《纪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一书则选取了35个园本教研纪录案例,具体展示了幼儿园在进行基于行动的园本教研活动的情境。单个案例主要由“活动设计与实施”“对话与反思”“编者的话”组成。在这35个案例中,前33个案例的陈述和研讨都聚焦于教学活动的某一个问题,旨在让读者更好地关注园本教研反思的聚焦点,最后2个案例则完整地呈现了园本教研纪录活动的全过程,对幼儿园实施园本教研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与记录不同,纪录不是为了评价儿童的发展是否符合某套标准,教师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否圆满达成。纪录关注的是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究竟发生着什么,观察者是如何理解的;教师如何解释和理解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纪录的聚焦点更多的是儿童的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主动观察和反思,发现和提出问题,推进对话与反思。教师解读自己的观察和纪录儿童学习的过程,以及反思自己教学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儿童学习观和教学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加入了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掺入了他人的观点和想法。更有意义的是,案例后的反思与对话的过程有助于教师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对儿童学习和教学的崭新认识。
例如,在《床下取鞋》这个案例中,烨烨依次尝试了用手、工具(绳子)、单腿、双腿等几种方法,终于把床底下的鞋取出来了。“床下取鞋”是日常生活中极平常的事情,但教师看到了儿童的学习过程,看到了儿童在解决问题中获取经验的过程。最后的结论是:尝试错误对于儿童的学习是有价值的。在学习过程中,当儿童暂时处于失败状态时,教师不必急于给予帮助,而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处理。
又如,在《钟表店(大班)——让活动目标具有具体指向性》一文中,为了达成“感受钟表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一目标,执教教师提供了外形、款式多样的钟表供幼儿参观,但是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把钟表当作玩具操作,可见幼儿关注的是钟表的外形而非用处,因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对话与反思环节,教师和专家认为参观钟表的环节与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并根据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活动设想。
教师对“教”与“学”的认识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教育实践的深入不断提升。纪录有助于揭开“教”与“学”的面纱,不断深化教师对“教”与“学”的认识,促进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帮助儿童有效的“学”。总之,纪录不仅仅是一种评价儿童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工具,更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平台。
走进纪录,我们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学”,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发展为本,创设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