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亦文
首先感谢提供案例的徐老师,她的教学困惑促使我们思考创造性韵律活动教学及其相关问题,也许这类问题曾经或正在困扰着我们中的许多人。
仔细分析上述案例,我认为产生教学障碍的原因主要在于学习任务不合理,表现为学习任务太难或任务不明确,致使幼儿努力的方向与教师的期望不相一致。从案例中可知,教师希望幼儿创编旋转木马的各种动作并跟随音乐节奏进行展示,但对于缺乏节奏意识(即按音乐节奏做动作的意识)和创编意识(即创编与众不同的表演动作的意识)的中班幼儿来说,这一要求显然过高。因此,“分解难点,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应该是教师在实施此类教学活动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这一教学设计思路,我个人认为教师应分三步组织“旋转木马”这一教学活动:先解决动作的结构性问题,再解决动作的随乐性问题,最后解决动作创编的可能性问题。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是:
一、掌握固定的动作模式(解决动作的结构性问题)
在案例中,教师采用回忆导入的方式引出教学活动,即让幼儿在回忆旋转木马运动状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动作创造性地模仿表现。通过回忆,幼儿对木马的运动特点达成了共识:上下起伏,绕圈旋转。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可分两步走:
1.教师请个别幼儿探索有关旋转木马的模仿性动作
【温馨提示】为了避免全体幼儿因自由探索而出现过度兴奋的场面,教师应考虑让幼儿在稳定性较高的空间状态下(如:幼儿围坐成单层圆圈,象征旋转木马)采用“个别示范”(请个别幼儿在众人面前示范探索结果)的教学策略引导幼儿探索。
2.教师反馈、提升示范者的动作,并将之编入预设的动作模式,带领幼儿集体练习
【温馨提示】教师预设的固定动作模式应遵循动静交替的原则,因为“起伏不止”“旋转不休”的动作组合很可能导致幼儿过度兴奋。同样,为了保证活动秩序井然,教师在带领幼儿集体练习时应采用先坐姿、再立姿、最后再移动的空间安排方式。
二、利用言语线索掌握动作节奏(解决动作的随乐性问题)
在韵律活动教学中,增进动作合乐性的方法有很多。在这里,我推荐一种目前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语言提示策略,即教师创编与乐曲节奏完全匹配且内容有明显提示作用的儿歌,带领幼儿边朗诵边做动作。
【温馨提示】教师在将个别示范者的动作按预设的动作结构模式展现的同时,可自然地伴以儿歌,如“上,下,上,下,转一个圆圈拍拍手”(为了增加朗诵的趣味性、音乐性和审美性,有时创编的儿歌可以按乐曲旋律、节奏朗诵)。随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边念儿歌边做动作。最后,教师在幼儿已能随儿歌节奏准确做动作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随乐曲做动作,必要时可采用先慢速清唱、后录音伴奏的策略引导幼儿随乐做动作。
三、借助固定的动作模式创编与众不同的动作(解决动作创编的可能性问题)
在动作结构性问题和动作随乐性问题分别得到解决后,教学重点便可转入创编环节,在这里,我建议采用“变式练习法”(即借助固定的动作模式,采取结构不变、对应动作分别替换的创编思路)来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动作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温馨提示】对于整体创编水平相对较低的班级来说,教师一般应采用“精确化提问”的策略来帮助幼儿明确创编任务,如“除了木马的头,还有什么地方能上下起伏”“身体的哪些部位是可以转动的?它们可以怎样转动”等,而不是简单地鼓动幼儿编出与他人不一样的动作。对于本活动来说,“上下起伏”的动作有多种表现方式,其可能性主要表现在身体部位及其起伏的规模(大与小)、高度(高、中、低)、强度(强与弱)和形状(弧形、直线型或弯曲型,对称或不对称)等方面的差异上。同样,“旋转”的动作也有多种表现方式,其可能性主要表现在身体部位及其旋转方式的差异上。当然,一个独立的创造性韵律活动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注意把握创编时间的长短,确保幼儿在创编活动中保持高度的参与积极性。
总之,如果学习任务合适,教学的组织和环境的创设有着良好的内部秩序,并且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策略,那么创造性韵律活动教学完全可以在继承性(即经验铺垫)、音乐性和创造性等方面达到较为完美的结合。而在幼儿
通过三部曲式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动作语汇后,后续的“有探索、有创造、有交流、有空间队形变化的”集体舞蹈教学也就有了实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