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正玲
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们在生活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幼儿在生活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应该如何避免呢?以下我试加分析。
一、因幼儿做事速度方面的个体差异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消解策略
我们曾对幼儿的做事速度作过简单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速度不同的幼儿做同样事情所花费的时间相差很大,有时速度快的幼儿等待的时间长达18分钟,试想一天下来,一个星期下来,一个月下来,一年下来,三年下来,他们等待了多久,浪费了多少时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整合活动环节
整合活动环节即注重生活活动与自由活动之间的整合,打破以往一日活动时间安排上的块状结构,使部分幼儿由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等待。下面我以两个案例来说明。
〔案例1〕
早锻炼后,速度较快的泷泷和飞飞很快就叠放好了衣服,我以眼神加以肯定,并对他们说:“你们先坐在椅子上,等小朋友叠好衣服,我们一起参观谁叠得最好,好吗?”他俩就坐到边上等其他小朋友。两人先是轻声地说着什么,后来便越说越响。“你们不要发出声音,这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我不断地告诫他们,他俩终于不再发出声音。一会儿,泷泷去挠飞飞痒痒,飞飞忍不住笑起来。随后,他俩居然在地上打起滚来,活动室里顿时乱声四起。我不得不出面干涉并重申:“叠完的先坐好,等所有人都叠好后我们才能一起参观,不许影响其他小朋友……”在我的反复要求和指导下,终于所有幼儿都叠好了。“现在请你们一起去看看自己叠的衣服,你们觉得这像是大班小朋友叠的吗?”很多幼儿看着乱糟糟的衣服没有反应。最后,我请了几名较能干的幼儿帮助整理。
〔案例2〕
早锻炼后,在轻柔的音乐声中,飞飞和泷泷很快叠好自己的外衣,我微笑着点头示意。随后,又有五六个幼儿相继叠好,他们听着音乐高高兴兴地走进盥洗室洗手。接着,他们有的去喝水,有的吃点心,有的看同伴带来的玩具。在这一过程中,我始终关注着孩子们叠衣服的情况,不时地给予肯定。有几个幼儿围在我身边一同观看。“今天悦悦把衣服叠得跟解放军叔叔一样平整。”听到我的话,飞飞和泷泷也跑过来看,很快他们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衣服。
以往,我比较强调所有幼儿同步活动,一如案例1中要求飞飞和泷泷那样。试想,大班幼儿的活动能力已较强,自发游戏的愿望也很强烈,他们怎么可能一直静静地坐在那儿无聊地等待呢?教师不妨变化活动形式,改进组织策略,减少让幼儿等待的现象。为此我作了如案例2中的调整,让先叠完衣服的孩子盥洗后自主分散活动,使活动自然地从叠衣环节过渡到自选活动环节。我们可以看出,在案例1中,幼儿是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评价同伴叠衣结果的,而在案例2中,幼儿能主动参与,在找出自己与同伴之间的差距后还能自觉改进,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块状活动,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它们整合在一起,以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使原本消极的等待变为积极的等待。
(二)用游戏自然引导
用游戏自然引导是指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简单的游戏,促使速度较慢的幼儿自觉加快速度,避免其他幼儿消极等待。
〔案例3〕
晨间室内自由活动结束后,大家收拾好玩具准备出去早锻炼,只有麦子磨磨蹭蹭,看看这,看看那,手里始终拿着一个玩具不放回去。在小朋友不断的提醒和教师的一再催促下,她总算恋恋不舍地放好玩具,走进厕所,而此时大家已经排队等她好长时间了。如果继续等她或催促,不一定能改变她做事的速度。于是我决定采取其他策略,带领其他孩子玩起了简单的“木头人”游戏。我一边组织游戏一边观察麦子在厕所里的情况。孩子们做游戏的兴趣很高,他们开心的笑声极大地吸引了麦子。只见她很快洗好手,加入了游戏中。用简单有趣的游戏自然引导,提高了麦子做事的速度,避免了让其他幼儿等待过久。
二、因过渡环节不紧凑、不合理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消解策略
〔案例4〕
起床号响了,我对全班幼儿说:“吹号了,起床了。”我不忘叫醒很晚才睡还没有醒的幼儿:“刚才不早点睡,现在想睡也没有时间了。”约五六分钟后,速度快的幼儿已穿好衣服,我表扬了他们,想以此来带动速度较慢的幼儿。又过了几分钟,全班30个幼儿基本穿好了衣服。我便让他们围在我身边,挨个儿为他们检查、整理衣裤、鞋子,并要求检查好的幼儿坐在位子上等,没有检查到的继续安静等候。刚开始,孩子们还能按我的要求做,但不一会儿已检查好的幼儿就自发玩起游戏来,没有检查好的幼儿为了尽快参与游戏拼命往前挤,希望我快点整理。于是告状声不时传来,“老师,×××推我。”“老师,×××踩我的脚。”我于是大声呵斥道:“都给我回到位子上去,不然我就要生气了。”可这句话的作用并没有维持多久,孩子们又进入了新一轮嬉戏……
后来我作过一个粗略统计,教师逐一检查整理30个幼儿的衣着,前后需要15分钟,尤其在冬季,更加费时,幼儿的大部分时间在排队等待中度过。针对这种不够合理的情况,我采取了个性化的策略。
幼儿具有个体差异,要让幼儿在类似的生活环节中安静有序地活动,教师不应统一要求,而应根据幼儿的不同需要采取个性化的策略。因此,我尽可能给幼儿自由,让先完成任务的幼儿自主选择一些安静活动,学习自己管理自己,减少消极等待的时间。
〔案例5〕
听到起床号后,我先轻轻地叫已经睡醒的孩子起床,告诉暂时还不想起床的孩子可以再躺一会儿,而对那些睡得较晚还没有醒来的幼儿则不去叫他们,让他们再睡一会儿,这样集中起床的人便相对较少。接着,我巡回观察孩子们的穿衣情况及其遇到的困难,然后根据情况或提醒幼儿互相帮忙,或教给方法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则进行直接帮助。过了一会儿,那些刚刚不想起床的幼儿看着同伴忙着穿衣,也穿起了衣服;而那些呼呼大睡的幼儿也在其他幼儿的交谈声中自然醒来,并在我的鼓励下穿起了衣服。先穿好衣裤的幼儿可自由结伴进行安静活动。他们有的去自然角看自己种的植物是不是需要浇水,有的津津有味地评判同伴的绘画作品,有的到阅读区看书……悠闲而自在。当午睡室里只剩下几个幼儿时,我便把这儿交给保育教师处理,自己则站在盥洗室门口为先来洗脸洗手的幼儿整理衣服、检查鞋子。正在自由活动的幼儿发现我在整理同伴的衣服,也自然地走过来,个别幼儿还提醒速度特别慢的同伴抓紧时间。整个过程安静有序,孩子们无需等待。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自理能力,教师应根据这一特点,积极让幼儿学习自主活动、自主管理,以减少一日生活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三、因处理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消解策略
在幼儿园里,突发事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教育契机。在实践中,我们常常趁机进行集体教育,或另行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个别教育,尽量让每个幼儿处于积极的活动中,避免消极等待。
〔案例6〕
喝水时,华华把锐锐的杯子打翻了,他俩吵了起来,互不相让。一大群幼儿围着看热闹,看样子无法顺利进入下一个活动环节。我略加思考,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集体讨论,引导幼儿学习自行解决纠纷和矛盾。
我先请华华和锐锐把事情经过说给大家听。之后,我向孩子们提出了问题:“如果你是华华,你会怎么做?”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以后自行解决同伴矛盾积累了经验。
类似的突发事件在幼儿园里经常发生,及时、妥善地处理具有普遍意义。因此我暂停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幼儿一起来讨论,引导他们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分析、解决问题,并形成自主解决同伴冲突的意识。
当然,如果突发事件只涉及个别孩子,不具有普遍意义,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个别化的引导策略,以免其他孩子等待。比如,我班有一个男孩子在集体活动时悄悄溜到走廊上去探究他带来的那盆植物。在处理这类事件时,为了避免其他幼儿等待,我采取了个别引导的策略。在集体活动结束后,我找他个别交谈,既肯定他积极探索的行为,又向他提出一些建议,使他比较容易接受。
总之,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只要我们能根据幼儿的表现找出具体原因,并根据他们的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教育策略,就能避免这种消极等待现象,进而提高幼儿活动的有效性,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