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畅 吴洪贵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9-0060-03
摘要:迈向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迅速进行结构调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本文阐述了服务化对企业产生的越来越大的影响,服务业已迈向知识密集发展阶段。产业的加速转型、融合,促使信息技术市场正在迅速扩展,从开始的起步阶段到产品驱动阶段、再到技术驱动阶段,现在已经发展到应用服务驱动阶段。这对IT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需要大量懂技术、有行业经验和管理知识的复合型IT管理服务人才。
关键词:IT服务化;技能型人才培养;IT管理服务;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迅速崛起,在经济系统中的作用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很多发达国家,服务业的从业人数和产值都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增加值是难以估量的,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如此强大,以至于人们称其为第二次产业革命。江苏省服务业总量位量全国第二,但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7.4%,比全国平均值39.1%低1.7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占68.8%相比差距更大。
“十五”末,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9.17%,比“九五”末提高7个百分点。到2010年,江苏全省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4400亿元,增加值44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15%,形成“软件特色化、硬件集群化、服务普遍化”的发展格局。[1]
1IT人才紧缺与结构失衡并存
1.1IT人才需求强劲
中国IT服务市场从2006年开始进入结构调整期,系统集成服务的增长趋于平缓,同时外包、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则继续表现出旺盛的市场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信息化从基础系统的采购和使用阶段逐步向业务应用阶段跃升。[2]
目前我国IT服务人才供给总量较为充足,但主要集中在中端人才层面,而高端和低端人才供给不足。事实上,IT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日益细化,要求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梯队,即高端人才最少,中端次之,低端最多。但如今我国培养的IT服务人才则呈现“橄榄型”,多集中在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中端人才层面,而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以及从事基础制造和开发的技术工人、程序员都供不应求。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从业人员已达到106万人,比“九五”末净增90万人。“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50万人,其中软件业新增就业人员25万人。
江苏省IT人才需求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江苏省将需要培养大量应用型软件人才。加快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全行业形成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需要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培养各类信息技术人才60万人,其中软件工人20万人,集成电路设计工程师1万人,高、中级信息技术人才8万人;加快培养和引进行业领军人物,组织100名以上软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主要技术人员赴欧美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引进20名行业领军人物。江苏“十一五”人才规划显示IT高技能人才缺口很大。而与印度相比,我国IT人才的培养目前主要依靠高等院校,而江苏省培养IT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将落在76所高职院校的肩上。
1.2IT人才培养结构失衡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IT专业职业人才在企业布局中的分配不合理,IT专业的培养人数和整个行业的需要量基本相当,但是一直有来自企业的一个声音:学校培养的学生数量不少,但我们却找不到合适的人。
由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脱离市场,教材陈旧,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因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只会说不会做。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校企共建专业深度不够,企业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工学结合的实施难以落到实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不能适应职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很多师资缺乏职业课程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重构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体系匮乏,共享机制不完善;生产性实训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合真实项目的标准;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还有待职业资格标准课程化。
因此,职业院校如何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新型IT人才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2IT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进入“十一五”以来,以“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大型集成服务商正逐渐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转向全程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中小型集成服务商也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策略:一部分在行业知识积淀上具有优势的集成服务商专注于某一行业,力求成为该行业特定业务上小而强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一部分集成服务商将会向独立软件提供商的方向转变;另外一部分在区域市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小型集成服务商会成为大型集成服务商的渠道和合作伙伴,成为该区域市场大型信息化项目的分包商。
2.22008年是中国IT管理服务大发展的一年
目前,多数本土IT企业提供的服务还停留在集成服务层次,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结构化调整的挑战,IT厂商正在需要快速获得拓展咨询服务市场所需的资源,再把自身的IT业务实施经验与之结合起来,提供更完整的应用解决方案,在危机中取得竞争优势。
2.3用户对IT外包的需求和投资也有所加大
国务院办公厅在2009年初下发了《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问题的复函》,批复了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制定的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政策措施,批准北京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20个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在企业信息化工程和政府的电子政务工程的带动下,IT外包所处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IT外包在降低用户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目前,金融、制造等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IT基础架构的建设工作,今后的投入主要围绕业务应用的深入与细化工作展开,这些行业的IT服务需求必将进一步增长。
综上所述,2004年~2008年是IT服务市场迅速增长的时期。到2008年,信息系统规划的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达到3.3%,系统维护、运营和培训(服务)的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规模的比例将达到30%。
3从IT到ST:信息技术的未来
3.1经济变迁的服务化对企业的影响
(1) IT化提高竞争力,加强服务能力
采购、渠道、服务、营销的IT化都可提高企业的效率、速度、成本和服务。
(2)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
有效使用知识、分享知识,快速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
(3) 全球性并购
整合科技、人才、渠道等资源在产业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4) 全球化的经营方式
根据顾客要求降低成本、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5) 从制造为主转型到顾客为主、服务为主
产品或技术必须要靠个别的服务来提高差异化程度。
3.2IT趋势:从产品与技术驱动转向应用服务驱动
针对信息化和服务化建设需求,ST(Service Tech)是IT与应用的融合与集成,是信息技术的主流发展趋势。
与传统意义上的IT技术/IT方案相比,服务技术(ST)具有以下特征:
(1) 结果导向——真正面向服务需要,保证创新、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支持决策,增强市场能力,建立竞争优势。用户只需关心功能和结果,无需关心过程。
(2) 高度集成——ST是一个整体方案,把IT技术、产品、解决方案、运营服务等复杂因素集成考虑,并具有兼容性和扩展性,实现企业基本管理和业务运营的集成。
(3) 灵活应变——快速适应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流程用户的需要。
(4) 资源整合——整合用户内外部IT资源与行业资源,建立信息平台与沟通渠道,随时互联,实现协同发展。
4构建IT资源整合平台,推进高职院校的IT教育教学改革
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政府部门、IT企业和学院三者围绕着产业发展互动、联动,有机整合各种资源,构建IT教育资源整合平台,目标是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具有较强IT管理服务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3]。ST人才使用远程和本地的方式,为客户的软硬件、网络、系统提供日常维护、优化升级、故障处理、数据备份恢复等服务,为企业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信息化提供基础性支持。
参照国外相关能力体系[4]和我国行业企业对相关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认为IT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具有IT通认能力和IT服务能力等,而不是IT方面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具体IT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可表述为“三大基础、五种能力”。
“三大基础”
能力基础: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数学运算素养。
思维基础:创造性思维、会决策、想象和解决问题,能学习新知识和推理等。
素质基础:有责任心、自尊心、善交际、能自律、正直和诚实。
“五种能力”
资源统筹能力:合理统筹分配时间、财力、物资和人员的能力。
合作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领导能力、服务能力、谈判能力、适应能力等,主要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获取、评估信息,组织、保持信息,诠释、交流信息和利用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是借助于IT手段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系统运作能力:认识系统、监控系统运作、改进设计系统的能力,能系统地理解复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IT工作能力:选择IT、应用IT等能力。主要利用多种IT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信息产业厅. 江苏省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Z]. 2006.
[2]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微软亚太区全球技术支持中心. 中国IT服务产业的第一份白皮书“中国IT服务产业白皮书”[EB/OL]. http://news.itren.cn/content.asp?id=31140,2007-12-20.
[3] 江苏欧普软件人才培训管理中心. 江苏欧普IMS人才培养体系方案[Z].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