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 涛 丁桂芝 吴建宁 安志远 宋汉珍 董本清
编者按: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具有导向作用,要有足够的超前意识,这需要持续不断地做好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加强高职专业目录调整的预测研究,以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教高〔2006〕16号文件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是为信息技术产业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是我国最为活跃、最有活力的产业。而作为一个既活跃又有活力的产业,对岗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老的职业岗位不断变更,新的职业岗位不断诞生,对适应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信息技术是最国际化的技术,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相对的普适性。
为了使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能够及时反映信息技术发展对不同应用类型人才的需求,保持毕业生的供给数量、质量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我们需要做大量的供需调研工作,在对供需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专业目录调整建议,为教育部做专业目录调整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专业调研项目组,充分发挥委员来自行业、企业和院校的有利条件,从产业发展现状、院校招生情况以及产业发展入手,在全国范围内对人才需求做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目录调整分析,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调整提供依据。
1基础数据调研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其中,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直接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决定了学生当前的学习范围和今后的工作领域。因此,为了达到人才供需之间的动态平衡,就要从市场需求形成的源头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调查入手,再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征,从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基础数据调研,以此作为专业目录调整的分析依据。
1.1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基础数据调研
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基础数据来源主要采集自以下几个方面:
1.1.1数据来源之一:中国软件产业年鉴——《2007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由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和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共同编制的《2007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不仅综述了2006、2007年度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概貌,还对国内软件市场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述,对于软件人才培养与培训、IT从业人员技能标准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报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数据翔实,是院校人才培养要参考的重要资料。
1.1.2数据来源之二: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的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5年软件产业发展规划
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印发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总则第二条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是指国家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集中,软件产业已具备相当基础和规模的地区,重点建设以发展软件产业(含集成电路设计业)为目标,以从事软件开发、生产、服务和出口为主要任务的产业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应重点培养和扶持大型骨干软件企业,大力支持和创办具有明显技术特色的中小型软件企业,为开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所急需的软件产品及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认定条件为:该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软件人才资源丰富,有相当的软件产业基础和规模。
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是国家发改委、信产部、商务部为贯彻落实《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若干政策》和《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进一步促进软件出口,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的一项措施。基地的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政策、人才、技术、资金、市场和出口条件,充分发挥基地效应和规模优势,尽快形成以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龙头,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全国软件出口的产业格局,为振兴我国软件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服务外包基地是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的服务外包试点,在试点城市实行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措施,加快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国务院要求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均标志着我国软件产业要上规模、上水平、国际化,其对人才的需求将决定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能力。
1.1.3数据来源之三:地方产业主管部门相关数据
这里的地方产业主管部门主要是指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止到2008年5月底,天津高新区软件园管理中心组织对高新区内数十家软件企业进行了人才培养需求调研,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基本情况、人才培养情况、实训情况,调查涉及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议等相关内容。
参加“软件人才培养需求调研”的天津软件行业企业中既有服务外包型企业,也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企业;既有发展成熟期企业,也有起步期企业,范围涵盖面广泛,有较典型的代表性。例如大宇宙、南开创元、NTTDATA天津分公司、英业达、长虹立川、津科电子、大连华信、天地伟业、希望创世、精业科技等。
解剖一个典型的中国服务外包和软件出口基地城市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和培养状况,是形成与企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的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条件。
1.1.4数据来源之四:发放并回收的部分企业调查表
除天津地区外,教指委委员下发并回收了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大连和汉阳等6个城市的48家企业调查表,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使用的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数据库情况,了解企业员工培养情况、校企合作情况,调查了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这些数据成为专业目录调整及人才培养建议方案的个案数据来源。
1.1.5数据来源之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IT职业划分
近几年,在众多新兴职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社会影响力最大、对社会各领域渗透力最强的当数IT产业了。对这样一个涉及面广、从业人员多、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作用巨大的产业,2004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IT专业人员等成立了IT职业分类课题组,根据新职业申报情况,结合IT业发展现状,对信息技术类职业进行了专题研究,于2006年形成了《IT职业分类方案》。该方案编制的工作目标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规范、先进合理并与国际职业分类相衔接的IT职业分类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现阶段我国社会IT职业结构状况与发展趋势。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国家的职业岗位划分紧密相关。
1.2高等职业教育及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数据调研
1.2.1数据来源之六:《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潘晨光主编
《报告》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系统地向学习者传授职业技术知识、训练职业技术能力,这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专业定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2数据来源之七: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工作平台
2005年,教育部提供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有计算机类专业10个;2007年,批准招生的计划外专业11个;2009年,各省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8个新专业申报招生,批准招生的专业2个。这集中反映了各省市对专业目录调整的需求。
1.2.3数据来源之八: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招生情况
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指出,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为此,2001年12月,教育部和原国家计委在35所大学启动了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工作。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制定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国办发〔2002〕47号)。该《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善软件人才结构,大规模培养软件初级编程人员,满足软件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落实这两个文件精神,教育部决定选择部分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试办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尽快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改革。
2007年,为总结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调查并研究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政策咨询,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联席会经由秘书处,对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的建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办学条件、招生及在校生情况、毕业生情况、师资队伍、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课程建设、开设专业及招生情况、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教学计划等。这些数据基本能够反映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软件人才培养的质与量。
1.2.4数据来源之九:教指委发放并回收的全国56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2008年实际招生情况
为了掌握我国高职院校现有计算机类专业实际招生情况,2008年,教指委成员发放并回收了全国56所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2008年实际招生情况。调查内容包括院校、招生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实际招生人数、第一志愿录取人数、实际报到人数(不含补录人数)。这些数据能够从考生和家长的角度反映对专业目录调整的需求。
1.2.5数据来源之十:天津市23所高职院校2005-2007年计算机类专业实际招生情况
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为我们提供了天津市23所高职院校2005-2007年计算机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招生人数数据,希望能够从三年的招生情况分析专业招生的走势,为专业目录调整提供依据。
1.2.6数据来源之十一:2007年106所高职院校在河北省招生计算机类专业情况
河北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为我们提供了2007年106所高职院校在河北省招生的计算机类专业情况。一个省专业招生情况的统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哪些专业需要保留,哪些专业有调整的必要,哪些专业可以考虑取消,为专业目录调整提供典型数据。
1.2.7数据来源之十二:108所国家示范校建设单位计算机类重点建设专业基本情况
中国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提供了各高职院校国家级、地方财政支持重点建设计算机类专业情况。
1.3教学一线教师的专业目录调整意见调查
1.3.1数据来源之十三:召开专业目录调整座谈会,发放专业目录调整建议调查表
2008年10月11日的天津大学会议、2008年10月23日的杭州多核编程会议及2008年10月25日的宜兴会议上,教指委专门就专业目录调整进行专题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建议增加的专业”、“建议取消的专业”、“建议调整的专业”、“调整建议”等四个方面;被调查人员分别来自24所高职院校、3家出版社、1个企业和1所台湾师范学院,共计34人。
以上众多的数据来源为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调整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分析
2.1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数量分析
2.1.1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数量分析
这里的人才需求数量主要是指软件人才需求数量。大家知道,信息产业是国家先导、支柱与战略性产业,软件是信息产业的核心与灵魂,是信息技术应用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节约型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技术基础与关键所在。
2007年,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在网络、通信、金融、电子、制造、交通、医疗、能源、娱乐、教育、城市信息化等重点应用领域结出累累硕果。当今信息时代,软件与服务无所不在,嵌入式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为2007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5834亿、软件出口102.4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作出了很大贡献。
2007年,全国新认定软件企业3087家,全国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8万家,软件从业人员148万,加上各行业从事应用软件开发人员,全国软件从业人员超过180万。
2007年,在我国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构成中,软件产品收入为1894亿元,占总额的32.46%;软件技术服务收入1374亿元,占总额的23.55%;系统集成收入为1158亿元,占总额的19.85%;嵌入式系统软件收入为1215亿元,占总额的20.83%;集成电路设计(IC设计)收入为194亿元,占总额的3.33%。
2006-2007年国内软件与信息业构成如表1所示。
①《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飞快,软件产业已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信产部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表明:未来五年,我国软件产业将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到13000亿元,软件出口达到100亿美元。未来5年内,软件产业从业人员将达到250万人左右。
2004-2010年中国软件行业人员数量图①
① 2004-2007年数据摘自《2008年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8-2010年为预测值。
从图1可以看出,2004年到2007年的三年来,我国软件从业人数快速增长,基本保持在30%的年增长率。
《2008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我国软件企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的调查报告》表明:2007年,我国共毕业软件及软件相关专业本、专科学生85.84万人,其中高职软件及相关专业学生43.22万,占全部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50.35%。
但同时,专科生在我国IT企业整个人力资源构成中仅占9.7%的比重,与上述50.35%的高比例形成了强烈反差。这说明,在软件行业,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却是IT高职在校生规模庞大,但就业率低,对口就业率更低的现实问题。这种现象说明高职人才培养过剩,还是供需出现结构性失衡?值得我们思考。
当前,困扰着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障碍依然是“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别于软件业发达国家的“金字塔型”人力资源结构,中国软件产业目前稀缺的是“高精尖人才”与“底层实战型人才”,至于起着中坚作用的软件工程师则资源丰富——人才的确已成为制约中国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使软件人才结构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使中国软件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1.2中国软件产业发达地区及人才需求分析
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11个软件出口基地、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覆盖了全国14个大中型城市,未来5年内,这些地区将是软件人才需求相对集中和职业岗位划分相对比较明确的地区,人才结构更容易从“橄榄型”向“金字塔型”转变。基地建设城市如表2所示。
截至2006年,各软件基地发展现状是:
北京经登记的软件产品累计8964个,经认定的软件企业累计3511家。其中2006年新登记软件产品1499个,新认定软件企业671家,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名副其实的核心地带;
上海市有效认定的软件企业数量超过1200家,累计登记的软件产品数量超过5000个,其中新认定的软件企业160家,登记软件产品547个;
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45亿元,出口额4.5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人。全市较有规模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近600家,有33家排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在大连设立了软件和信息服务机构;
济南共有软件企业563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2家;
西安全年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46家,聚集了100多家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
南京软件收入达258亿元,连续保持50%以上的增长态势,占江苏软件产业半壁江山;
杭州新通过认定的软件企业107家(累计507家),新登记软件产品689件(累计2389件),有41家企业通过CMM/CMMI/双模认证;
成都共有软件企业454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企业7家,3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设立分公司、研发机构和办事处;
广州软件产业收入达341亿元,比1999年增长12倍,其中网络游戏产业产值达到19.08亿元;
长沙包括软件开发、销售和系统集成在内的各类软件企业超过450家,以软件研发为核心的企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
珠海市累计认定软件企业180家,登记软件产品902件;
深圳共有软件企业1478家,有46家企业被认定为市重点软件企业,软件产业占深圳市GDP的10%,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
天津软件企业认定、软件产品登记和著作权登记分别新增61家、165件和296件,分别较2005年增长69%、17%和36%。
未来五年内,我国要形成若干软件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的软件骨干企业,软件产业发展需要的250万从业人员大多要服务于这些基地和骨干企业。成熟的IT产业人力资源结构应该呈金字塔形状,仅需要较少的处于顶端的、决定产业方向和边缘领域开拓的软件架构与分析师,更多的是从事日常软件开发的软件工程师。在国外优秀软件企业中,“软件蓝领”是直接实现价值和创造利润的主力军,是软件企业的主要人员,大约占到总人数的75%~85%,主要由IT职业教育进行培养和供给。如果按这个比例计算,在现有148万从业人员的基础上,至少还需要80余万人。
二十一世纪,我国的软件产业将逐渐步入成熟期,一个国家的软件人力培训体系建设状况、软件人才培养水平及使用状况决定着国家软件产业乃至整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其中两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别加强,一类是有国际化的前瞻视角、且熟谙大型软件研发管理经验的高端精英,另一类则是有助于实现软件研发规模化、流程化、“工业化”的基层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加快与产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2.2现有高职专业覆盖职业岗位分析
2.2.1劳动和就业保障部IT职业划分
2004年底,劳动和就业保障部组织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以及IT专业人员等成立了IT职业分类课题组,根据新职业申报情况,并结合IT业发展现状,对信息技术类职业进行专题研究,于2006年形成了《IT职业分类方案》。IT职业划分如表3所示。
《IT职业分类方案》分成“IT主体职业”、“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三个小类,小类下分别分出“软件类”、“硬件类”等13个职业群、41个职业(细类)。其中IT主体职业指只与IT职业技能相关的“纯粹”的IT类职业;IT应用职业指主要使用IT职业技能完成其他领域业务的职业;IT相关职业指主要使用IT职业技能为工具完成职业活动的其他领域的职业。
《IT职业分类方案》划分职业群、职业(工种)、岗位和工位的客观依据为:
(1) 职业群的划分:根据IT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职业活动的结果来区分职业群,如软件类、硬件类等。
(2) 职业(工种)的划分:根据同一职业群中的不同核心职业技能和工具手段来区分职业(工种),如网络类中的网络系统设计师、网络建设工程师等。
(3) 岗位的划分:根据同一职业中的不同处理对象和处理要求来区分岗位,如软件类中的系统分析师可出任系统项目经理、系统运作经理、系统诊断经理等。
(4) 工位的划分:根据同一岗位中的不同作业和流程片段来区分工位,如系统项目经理可分为设备项目经理、软件项目经理、项目集成经理等。
清楚国家职业岗位划分,为产业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才能有的放矢。
2.2.2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设置及面向的职业岗位定向
教育部2005年提供的专业目录共涉及计算机类专业10个,2007年增加计划外专业11个,2009年增加计划外专业2个。对照上述IT职业划分表,其职业岗位定向分析如表4所示。
从表4不难看出,目录内专业设置是在2005年,IT职业分类还比较粗,专业设置还不能细化到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培养目标所面向的是职业群,覆盖面比较宽。目录外专业是在2007年、2009年增加的,这时我国的IT产业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职业分类逐渐细化,有些职业岗位对人才出现了批量化要求,因此专业设置有了比较明确的职业(工种)要求,专业名称有了比较明显的职业(工种)特征。与此同时,技术的发展对适应新的职业群的专业设置提出了需求,例如嵌入式技术与应用。
2.2.3 《2008中国高校计算机相关(IT)专业报考指南》职位分析
《2008中国高校计算机相关(IT)专业报考指南》职位分析是由国家级期刊、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会刊《软件工程师》杂志联合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有志于报考计算机相关(IT)专业的高考学生编撰而成的专业性报考指南。根据IT相关职业的实际划分,结合IT产业的特点,根据编者对IT产业的认知与理解,本着通俗化、实用化,方便广大考生和家长理解的原则,编者将IT职业分成IT传统职业和IT新兴职业两大类,希望考生对未来从事的职业有直观的了解。
其中,IT传统职业是针对信息产业的第一次迅猛发展以及计算机互联网的大量普及而设立的计算机相关职业。
包括: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电子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网站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通讯/通信工程师和IT项目管理工程师等9个职业岗位;IT新兴职业是指随着信息技术、动漫游戏产业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把相关业务承包给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一些新兴的职业和岗位,如多媒体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游戏设计与开发工程师、信息咨询与信息服务工程师、信息技术外包相关和业务流程外包相关等5个职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而设置的职业岗位定向的高等教育。但是,作为培养专门人才的一个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定向到职业群、职业(工种),还是岗位或工位,需要指导和规范。
2.3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招生现状分析
2.3.1各专业招生院校数量统计
2008年,上报到教育部的高职高专院校2009年计算机类专业招生情况统计如表5所示。2009年上报08年已发文计算机类目录外专业如表6所示。
从表5、表6可以看出,目录内、目录外专业都在招生,但是有的专业明显招生院校数少,需要适当调整;有的专业面向职业群覆盖面宽,但目前招生院校还有很多,不宜马上调整。
2.3.2天津市2005-2007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实际招生情况统计
2005-2007年,天津22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均在目录内。三年招生院校、计划数、实录数的变化分析如下:
(1)92%的专业招生情况是实录数不能达到计划数,只有图形图像制作在2006年一开始的招生就突破了9人的计划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在2007年一开始的招生就突破了20人的计划数。但是,图像图像制作专业实录超出计划数的情况只维持了一年,这与市场对设计类、娱乐类的IT人才需求有密切关系。
(2)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四个专业招生院校较多、招生规模较大,尤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招生院校最多、规模最大,软件技术专业招生院校数呈上升趋势。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系统管理一直招生情况不佳,实录数远小于计划数。
(4) 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招生院校一直不多,招生情况也不理想。
从以上分析情况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四个专业可以保持不动,其他几个专业都有调整的空间。
2.3.3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招生情况统计
成立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是为了满足国家软件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软件职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改革。
35所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在2007年招生的专业覆盖了教育部目录内、目录外21个专业中的15个。目录内专业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六个专业;目录外专业集中在游戏软件、软件测试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三维动画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各有一所学校在招生。
2.3.4全国106所高职院校2007年在河北省计算机类专业实际招生情况统计
从表9可以看出,2007年,106所高职校在河北省招生的计算机类专业也同样集中在目录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目录外的游戏软件、软件测试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和三维动画设计专业各有一所院校招生。
2.3.556所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2008年实际招生情况统计
从表10可以看出,56所高职校的招生也同样集中在目录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目录外的游戏软件、软件测试技术、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专业和三维动画设计专业各有一所院校招生。
3专业目录设置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供需出现偏差一直是困扰校企的难题,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培养的IT人才数量基本符合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是学生就业难、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高技能人才,这之间存在的供需错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专业设置名称多,核心能力可以互相替代
不同专业的划分,在于各专业培养的人才的职业能力可以互相延展,但不可以互相替代。比如,软件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是编码,可以胜任程序员职业岗位,也可以延展到软件测试岗位;软件测试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是测试,主要胜任助理测试工程师职业岗位,也可以延展到程序员的岗位。但是,软件技术专业和软件测试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的核心能力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现有目录内、目录外共计23个专业,有些专业的核心能力不能严格区分。
3.2专业设置源于教育,与产业发展不对接
专业设置主体是教育界人士,他们根据技术发展及人才需求调研设置专业,缺乏对产业整体发展的了解以及产业对人才需求的预测。一种产业在发展的初期,对人才的要求相对盲目。但在发展过程中,产业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明确,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岗位划分越来越细,对人才的类型、层次、规格等就有了愈加明确的要求。教育与产业交相呼应,不断提升,以此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划分对接。
3.3教学内容稍微陈旧,校企之间缺少深度融合
一方面是企业对底层“实战型”的IT人才有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难、招生难。这里有教育本身的问题,比如,教师不了解企业,自身没有实战经验,难以教出实战的学生。同样也有企业的问题,企业过多地对高职院校提毕业生要“上岗就能干活”的要求,却不愿意在在校生如何“上岗就能干活”上多付出,更多地是学校单方面苦苦挣扎,要培养出一毕业就能上岗干活的学生,校企之间缺少深度融合。
4专业目录调整策略
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是国家对高职高专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础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学校设置、调整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安排招生,组织毕业生就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社会用人部门选用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专业目录调整关系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高专教育毕业生的适应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目录调整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4.1适应IT技术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IT技术快速发展伴随着我国IT主体职业、IT应用职业、IT相关职业的诞生。无论是从事IT主体职业的“白领”中的“蓝领”,还是从事IT应用职业的“蓝领”中的“白领”,都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专业设置要与IT职业划分对接。
4.2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IT人才的需求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IT产业发展程度不一、IT应用领域各有特色。发达地区职业岗位相对明确,专业设置偏向IT职业划分中的职业(工种)。欠发达地区IT主体职业规模小,要求学生一专多能,专业设置偏向于IT职业划分中的职业群;IT应用职业相对程度比较浅,教学内容要结合当地的主流应用技术。
4.3国家示范校计算机类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情况
在高职高专示范校建设中,国家对各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投入大量资金,各学校也在示范校软硬件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工学结合探索,这些要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宝贵财富。2006、2007、2008年,10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中,有53所重点建设专业含有计算机类,几乎占示范校总数的50%。重点建设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1所示。
5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凡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也比较发达。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数及在校生数已经超过高等院校的50%,教育教学改革正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间。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克服教育本身存在的滞后性问题,高职教育自身要有强烈的超前意识。正如英国行政委员会高级行政官依莫根·莱蒙女士强调的:“预测社会所需求的技能将越来越重要”。德国技术合作公司驻华职业教育部主任汉斯·瓦格纳博士提出:“今天发达国家发生的问题,明天就可能在我们这里发生;今天发达国家解决问题的方法,明天也可能被我们采用。”
高职专业设置具有导向作用,更要有足够的超前意识,我们要持续不断地做好高职专业目录的调整预测研究,认真进行高等院校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服务,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发展的预测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