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媛 胡维刚 王继锋
中国有句老话:“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如摄养于无疾之前。”可见预防胜于治疗。而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饮食,又在预防的环节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赵霖教授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饮食传统和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健康和科学的。首先是出现了许多“生活方式病”,比如糖尿病。对于此类疾病的治疗,赵霖教授用6个字来概括:“管住嘴,迈开腿”。也就是说,要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避免这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从未得过病和长寿的人,他们的生活习惯可能有意或无意地符合客观规律,因此他们的健康是可以预知的。
我国的饮食结构有4个特征:1)中国人的饮食有主、副食之分,中国人大约65%的热量都来自主食——五谷杂粮;2)在中国人的饮食中非常重视蔬菜的作用,古人讲“食不可无绿”,蔬菜中的叶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人们的健康非常有好处;3)中国人非常重视豆类食品的保健功能,有句老话“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而“青菜、豆腐保平安”更成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不断传承的饮食习惯;4)始终坚持低温烹饪的原则,古人从中亚引进小麦,却拒绝面包,无论是蒸馒头、焖米饭、下面条、煮饺子,全是在水环境下完成的,而烹饪的水环境最高也就达到100摄氏度,因此有效地避免高温烹饪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
在讲到食物的营养时,对学生进行健康饮食的科学教育。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饮食,不偏食。有了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膳食,才是养生保健的秘诀。
1)主副食比例适当,保持酸碱平衡。人体内血液的pH值是在7.35~7.45,如果平常饮食多为大鱼大肉,也就是“呈酸性”食物,就会使身体的pH值降低。一般讲,各种病毒培养基的pH值都是7.2,所以身体一旦偏向7.2呈酸性体质,那么对人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害的。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食物可以分为2大类:呈酸性食物和呈碱性食物,这是根据摄入食物后的代谢物的酸碱度来划分的。其中,茶叶、蔬菜、水果、豆类、薯类等食物都是较好的碱性食物。
2)食物杂与精的平衡。中华民族传统的膳食结构提倡“杂食者,美食也;广食者,营养也”。人类食用的植物性食物有7大类,即谷类、豆类、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真菌类、藻类;动物性食物有6大类,即肉类、蛋类、奶类、禽类、鱼类、甲壳类。有这么多的选择余地,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坚持杂食的饮食原则,要保持食物主要来源的多样性。
3)保持食物寒热温凉四性的平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饮食习惯,即吃螃蟹时一定会搭配生姜,因为海鲜大多属于寒凉食物,而搭配生姜食用,可以保证寒热温凉的四性平衡。此外,春天、夏天热的时候喝绿茶,秋天、冬天冷的时候喝红茶也是这个道理。
4)膳食无味的平衡。在我国一直有着“南甜北咸”的饮食习惯,殊不知,食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诱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报告,每个人每天食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以下。
5)就餐速度快与慢的平衡。俗话说:“是以细缓,不可粗速”。现在“文明病”都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赵霖教授特别介绍了人们平时不十分重视的“唾液”的功效,他说:“可别小看唾液,它有非常强的解毒功能,很多致癌物质在唾液里只要停留30秒就会失活。”如果平时吃饭时可以细嚼慢咽,就意味着架起了饮食中的第一道防线。
6)膳食的冷热平衡。中国有句古话;“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冷与热的关系。
7)进食前后的动静平衡。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正所谓食前忌动,食后忌静。
8)就餐时间和饥与饱的平衡。吃东西一定要有张有弛,早饭一定要吃,晚饭一定要少吃,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9)进食量和体力活动的平衡。大脑在血糖和激素的作用下调控饮食和体重,这个平衡极其准确。大家一定要明白,每个人每天摄入食物所获得的热量和进行运动燃烧的热量之间要保持平衡。
10)保持进食前后情绪的平衡。人除了有大脑之外,还有一个脑叫“腹脑”,就是腹部的神经系统。古人云:“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就是说在进食的过程中,一切不良情绪都应该避免,吃饭时要集中精力,做到“食不言,寝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