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青年走起来

2009-06-10 07:19宁宵宵
世界博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嘉年华松鼠科普

宁宵宵

2009科学嘉年华是第一次由民间承办的大型科学节,由新锐科学传播团体“科学松鼠会”发起,并携手第十一届“挑战杯”组委会,在10月底的北京城,呈现一场科学盛宴。本刊作为支持媒体之一,深度参与并报道这一属于科学青年自己的节日!

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北京骤然降温十多度,飘起了鹅毛大雪。早晨走出酒店时,王丫米突然充满沮丧:“雪这么大,今天不会有观众来了!”她非常担心忙碌了两个月的科学嘉年华活动就这样黄了。

说起“嘉年华”,人们往往想起狂欢节或是满是游乐设备的大型游园会,那么“科学嘉年华”又是什么呢?在人们眼中高深、庞杂、无法亲近的科学,又怎么能像狂欢节一样吸引更多的人呢?王丫米与她的同伴们却坚信,科学是能够流行起来的!她所在的“科学松鼠会”便是一个民间自发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致力于推动科学传播的大众化。这一次,他们就挑起了“科学嘉年华”的大旗。

科学能否流行起来

牛顿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光谱,揭开了彩虹的秘密,诗人济慈却觉得三棱镜是邪恶的,牛顿摧毁了彩虹的诗意。科学与艺术仿佛是—对矛盾体,当两者在嘉年华上碰撞、PK,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参加了10月31日上午的开幕式与之后的几场活动。

在活动现场,到处可以看到鲜艳的橙色志愿者服装,背后印着“科学青年”四个大字。而与一般官方科学盛事的庄严甚至凝重不同,主会场到处可以看到色彩缤纷的LoGo,灯泡、雪糕,这些颇有些童趣的元素备受科学青年们欢迎。

在开幕式上,科学松鼠会的创建人姬十三向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为什么大量运用色彩,其中又蕴含着哪些理念。他说:“元素代表了色彩应用和色盲的图案,我们想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告诉大家,在目前的社会里、在大众生活层面,科学是很难让人找得到的。虽然说科技发展到了21世纪,我们的前沿科技非常发达,但是在大众生活里我们很难寻找真实的科学。我们就像在色盲图中发现图案一样,要很费心的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科学,我希望这些元素的设计能够让大家感觉到益处。”他们试图通过创意让公众感觉到科学的缤纷和美妙。一如科学嘉年华的主题便是“尝尝科学的颜色”。

作为开幕式的重头戏,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自桦主持了一场题为《科学能否流行》的座谈,现场嘉宾之一、著名“85后”作家、歌手田原受到了很多大学生的欢迎,她感性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科学应该流行起来。但是要有一些事件,比如说甲型流感、食品安全,它关系到每个人了。人们才会发觉自已需要科学。如果背后有更多推动的人,我们的素质更高了,对这个事情有更清醒的认识,科学就会流行下去,而不仅仅是八卦。”

在现场,网易发布的《互联网科普行为研究报告》通过数字告诉在场的人们,中国现在有多少人对“科普”感兴趣,良好的群众基础将是科学流行的先决条件。调查数字显示:中国网友平均每周查询科普信息2.43次。其中,每周查询科普信息在2次以上的‘中重度科普网民”占网民总数的比例过半,达到了59.89%。另外,有8.93%的网友每天都会通过互联网查询科普信息,他们是真正的“科普发烧友”

在开幕式上,科学松鼠会还进行了他们第二本图书《吃的真相》的发布会,这是松鼠会“最受欢迎”的作者云无心写的食品方面科普文章的结集,文章涵盖了许多饮食误区:哪些食物会相克;汤和肉谁更有营养,竹盐是否能减肥……这些都是人们关心,却又被容易被商家和广告所左右的话题。“推出这样一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书籍,也是为了引起公众对于科学的兴趣和关注。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才能在甄别商品和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更加明白。”现场一位“松鼠”说道。

跨界,让科学更好玩

就在科学嘉年华开幕前的几天,场外和网络活动早已热翻了天。“科学60秒”、北大是个植物园、艺术剧:达尔文生命中的琴音等活动都受到京城青年们的关注与好评。而在网络分会场豆瓣网的直播间里,来自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的博士生导师李淼、复旦大学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钟扬等专家大腕,也非常亲和、通俗地与网友们聊起科学话题。

回到现场,B线的跨界活动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听听科学家的爱情故事,参与中央电视《创科技人生》节目的现场录制、看一场电影听听麻辣嘉宾如何点评、创意青年PK科学青年,艺术与科学交汇又有怎样的魅力。看过所有的活动安排,不禁让人惊讶,这些科学青年怎么这么能折腾?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和敏锐的触角?当科学跨出高高的象牙塔,与现实和流行主动搭讪时,竟然这般生动、有趣。

姬十三在采访中也谈到了他们的跨界和开放理念,他说:“松鼠会希望每一个加入进来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不管领域和方向,只要靠谱,我们就会调动各种资源帮助你,以实现你的价值。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进入到这里来,这个领域的人会越多,科学传播的领域也就越活。最终,我们要让“科学青年”变成一个流行词汇,一种生活方式。”

草根科普有力量

相信理工科的大学生们对于“挑战杯”并不陌生,它一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但是今年竞赛组委会却首次尝试与社会团体合作开展科学节活动。它的定位是“一场集合科学牛人和大众名人的科普盛会”和“一场专业、有趣、欢乐的科学节”。

“过去‘挑战杯的影响力可能只局限于高校内,但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科学嘉年华活动,能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在感受科学乐趣的同时,看到大学生层出不穷的创意作品。”“挑战杯”大型活动负责人王健说。

官方支持并不代表一切就能轻松到位,松鼠会的成员和志愿者们为了“科学嘉年华”的前期准备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王丫米回忆说:“10月30号晚上,在北航为民楼的726房间里,得知嘉年华有可能因为不可抗力而被取消,一时间不知道是喜是忧。”

就在他们进退维谷时,许多热心的志愿者们为松鼠会带来了实际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一位名为“劲松、物理学专业的青年人就是其中一员,10月21日他在豆瓣上关注了三个嘉年华的场外活动,26号他在豆瓣活动里发了个帖子,说自己在北航五年,是靠谱的青年导游和陪护。之后的日子里,他每天准时来到松鼠会的临时办公室,为落实网络和协调会场等大大小小的事项而奔波着。—直到了11月1号早上8点,他以志愿者的身份,用一辆借来的三轮车,冒着雪,把会场用水从办公室推到会场。“正是这样的青年人让我们感到温暖。”王丫米激动地说。

就在大雪奇袭北京城的这天,当她硬着头皮赶到主会场时,被眼前的场面惊呆了。雨雪并没有使热情的“科学青年”们却步,还是有许多观众和嘉宾冒着大雪赶来了。“在整个准备和操作过程中,看到那么多草根阶层的人们对于科学有着强烈的热爱,确实很让人感动。”她说。

而科学嘉年华的成功举办,更是让官方看到了民间科学组织的活力与实力。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会长赵致真就曾评价,科学松鼠会的出现填补了科普工作中的“断代”问题,他说:“更可贵的是,小松鼠都是‘野生的,不是‘家养的。他们全凭对科学的爱好和忠诚,自觉自愿、有滋有味地写科学文章,而不是愁眉苦脸、搜索枯肠,奉命搞‘科普工作,并不断抱怨国家没有给以足够重视和扶植。”

松鼠会的青年人们也希望将公益事业进行到底。姬十三说:“我们将尽量将办讲座、做活动、开放网站这些具有公益色彩的活动坚持下去,让越来越多的读者能够获得免费的信息。”

而他们的赤诚和责任感也赢得了社会公益力量的关注和支持,姬十三特别强调说:“我们要特别感谢兴业全球基金的支持,他们旗下有着中国首只也是目前唯一的具有社会责任基金。”

猜你喜欢
嘉年华松鼠科普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三生 追梦嘉年华
文淇我的灿烂嘉年华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