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2009-06-10 07:19
世界博览 2009年11期

信息流失威胁中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在《绿叶》杂志发表的文章《最透明的中国:信息流失与经济安全》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透明的国家,信息极端不安全,构建一个完善的经济信息安全战略防范体系,对于中国的发展既重要又紧迫。

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安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虽然难以立国,但是可以强国,可以弱国,还可以亡国。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基础正酝酿着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这些都需要强而有力的监督管理,而我们的监管能力却与维护金融稳定要求的能力相去甚远。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越发展,对信用的要求就越高。为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信用评级应运而生。长期以来,穆迪(Moody。s,美资)、标准普尔(Standard&poors,美资)、惠誉(Fitch Rating,法资)位列国际资本市场评级“三甲”,但惠誉在市场份额、盈利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方面远逊于穆迪和标普,因此国际资本市场评级的话语权实际上是“两强垄断”。“两强”在部分减少投资风险、增加市场透明度的同时,推行美国价值观,威胁主权国家的经济安全,成为美国强权的一个新工具。

近年来,三大评级机构在中国异常活跃,明里攻城暗中掠地,中国信用评级业务正陷入被外资评级机构掌控、垄断之中。中国五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外,其余都已经或正在被外国评级机构所控制,外国评级机构目前已经控制70%的中国资本评级市场。

然而,信用评级掌握着发债企业的生杀大权和债券发行交易的定价权,是控制资本市场走向的制高点,与国家的金融主权息息相关。美国信用评级机构一旦控制了中国评级业,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定价权,中国未来的金融市场、特别是未来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依赖美国评级机构,这势必严重侵蚀中国通过金融手段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世界银行在2007年5月30日公布的《中国经济季报》中明确指出:中国银行股被贱卖,问题并不在IPO(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环节,而是出在此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定价上。较低的人股价格使得境外战略投资者们在中国金融股身上享受着暴利。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市场越来越大,国内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前所未有,整个行业的规模几乎每年都以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2001年,中国证监会颁布“补充审计16号文”,要求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资时,财务报告除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法定审计外,还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一些银行也相继规定,贷款的公司必须到指定的外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信用审计。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对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无比友善”。

在华垄断地位不断强化的“四大”不只是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而且是获取更具有战略性的资源——信息。在美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一般都建有自己的情报部门,专门对搜集到的情报进行筛选分类,然后提供给相关客户获得商业上的“增值”收益。近年来,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屡屡遭遇不顺,巨额经济损失时有发生,相关专业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缺乏经验。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重要方面,就是我们的企业已经无商业秘密可保。外资审计、评级、咨询、承销,还有战略投资、管理顾问等,已经使中国企业乃至部分政府部门在近乎透明的状态下运作。

应该如何构建经济信息安全的‘防范体系?首先,政府必须重视。相关部门不重视经济安全,有的甚至还敌视、抵制“经济安全”。这与我们的干部选拔、培训机制有关。如今,高级干部要到国外进修,而且是否在国外进修过还是未来选拔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些培训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那其实就是一整套洗脑的过程,让中国的官员用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国际化来思考问题。

其次是立法制约。目前我国仅有国家安全法,只是笼统地规定了国家安全整体的法律条文,并且侧重于传统安全即政治和军事领域,对经济信息安全方面规定较少,而后者作为一个新的非传统安全领域,急需一部法律来规范,绝对不能成为盲区。反观美国,它对经济安全是高度重视的,《外国代理人登记法》、《联邦院外活动管理法》和《院外活动公开法》等三部法律对境外利益集团的活动进行直接管制。

最后,机构设置也必须做相应调整。美国形成了一整套安全保护与进攻体系,隶属国家安全委员会(总统直接领导)的有中央情报局(CIA),美国司法部有个FBI(联邦调查局),美国国防部有一个国家安全局,在国会下面还有“经济安全审查委员会”。而我们不仅没有专门的国家经济安全法律,连负责国家经济安全的具体部门都没有。依照传统职能的延伸,国家安全部能够涉及一些经济与信息安全事项,但是也没有具体授权,而且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备严重不足。

朗润显示:中国经济明显好转

在2009年10月24日召开的第19次“CCER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卢锋首先依据刚刚汇总形成的第18次“朗润预测”结果,用四句话概括21家特约分析机构对2009年第4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走势看法:“内需高速增长,外贸持续复苏,‘破八几成定局,物价‘转正可期”。同时,各位经济观察专家对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进行了透视。

陈志武:中国经济转型的挑战——制度抑制消费增长

陈志武认为,在过去半世纪,中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针对中国经济难以向消费驱动转型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制度渊源,可以考虑推行三方面的改革。一是把各村土地均分给农民。二是把中央和省市国资委转变成32个“国民权益基金”,其央企的“国民权益基金”股份均分给13亿公民,31省市的“国民权益基金”以“本地公民多分、外省公民少分”的原则分配,并允许基金股份自由交易,但是政府对“国民权益基金”的运作执行一定程度的监管和控制。三是推进民主宪政改革,对行政权力进行实质性制约。

平新乔:禀赋差异、资产结构与农村金融市场

平新乔说,“花旗一北京大学2008年农村金融调查”发现农户禀赋存在差异。从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反映出来,其一,土地禀赋;其二比较资产禀赋;其三,比较收入情况。农户禀赋差异决定农户对农村金融需求不同。

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和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影响。将土地流转分为有出无入、有人无出、无出无入和有出有入四类。从调查数据看,土地流转对农户总体借款需求影响不大,但是可以促进从事农业生产农户对借款的需求。同时,土地流转也提高了农户来自正规金融渠道的借款比重。

周其仁:民营工业很争气——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中国工业增长

周其仁表示,这次金融危机前后,民营企业增长持续高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也

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所以说“民营工业很争气”。

由此得出四点启示。首先,抗击全球经济下行冲击中,体制政策非常重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关键。其次,民营企业政策不能大起大落,不能随着经济周期波动。第三,尽管民营企业增长很争气,但是民营企业无法单独决定经济综合效率。最后,既要从“危”中见“机”,也要到“机”中见“危”,货币信贷多发后,包括资产价格在内的物价总水平和相对价格都会发生很大改变。

卢锋: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探讨

卢锋发言说,我国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后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晚近十余年政府对产能过剩进行过几次比较集中治理。第一次在世纪之交;2003~2006年针对某些部门投资较快可能引发未来产能过剩,采用很多手段,限制这些部门投资并配合实施控制总需求增长过快宏观目标。上个月发布十部门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文件,拉开又一次集中治理大幕。上述治理取得不少成效。

标本兼治产能过剩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首先要推进包括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在内改革议程,为市场机制对产能过剩发挥基础性调节功能创造更好体制条件。其次要改革汇率政策更有效调节国际收支,改革利率政策更有效调节总需求,避免在“价格没搞对、货币没管好”情况下不得不采用投资数量控制手段应对总需求失衡。最后政府部门应通过提供有关信息提示引导进行干预,制定实施适当技术、能耗、环保标准加以干预,同时减少对企业投资的数量限制和审批干预。

连平:中国经济有望步入新一轮较快增长

连平认为,从三驾马车看,明年经济回升趋势有望延续。其次,明年流动性仍然较为充裕,金融环境将支持明年经济高速增长。一方面,信贷增长不会出现大幅度萎缩。另一方面,直接融资将进一步提速。此外,明年外汇占款将继续攀升,由此将进一步为市场注入流动性。

当然,明年还是有一定的隐忧和不确定性。一是物价快速上涨。二是资产价格大幅上扬。三是“热钱”大规模回流。受我国经济率先复苏、资产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近期新增外汇储备中不可解释部分增多,境外资金流入增加,明年国际游资可能较大规模流入。至于货币政策,总体基调应该是逐步从宽松走向中性和稳健。

宋国青:宏观调控下的增长减缓

宋国青说,“增长减缓”主要是指今年3季度经济增长比2季度有所减缓。由此推测,4季度价格增长速度可能减慢甚至出现通缩。

一方面,货币政策应当“该紧即紧,该松即松”,不必过度强调短期货币政策的稳定性,更不能允诺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货币政策透明一致是提高公众信心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利率杠杆仍然是最优选择,准备金率次之,再次为信贷额度。用改变银行资本充足率作为短期货币政策工具人为增加不确定性,负面影响太大。

中国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名录》

2009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9月28日到10月2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会议。委员会10月1日宣布,首批来自8个国家的L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3项。

这份《急需保护名录》上来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羌族农历新年庆祝习俗、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和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在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急需保护名录》后,相关国家将实施专门的保护计划,并可获得国际社会专门为此设立的基金的资助。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早些时候还在阿布扎比会议上审议并批准了76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22个项目,即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史诗表演、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和妈祖信俗。

粤港澳三地代表共议珠三角低碳发展

10月27日,来自粤港澳三地的政府代表、工商界代表,以及来自国内外的200位专家学者齐聚羊城,从产业发展、城建和交通等领域为珠三角地区的低碳发展出谋划策。

在10月27日召开的“2009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上,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项目战略副总监丁黼指出:“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珠三角地区不仅需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更需要提高现有加工制造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以减少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带动整个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论坛上,多家企业的代表共同交流了企业参与低碳发展的机会和经验,显示出珠三角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实现自我发展的巨大潜力。

此外,WWF香港分会的代表也介绍了“低碳制造”计划的成功经验。据统计,珠三角地区三家参与此计划的试点工厂9个月内碳排放量减少了12%~24%,而每家工厂的投资却仅仅只有300万人民币,项目投资回报期在一年半和三年之间。

论坛还针对可持续交通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来自粤港澳的专家分别介绍了三地的经验,并讨论了粤港澳通过区域协作,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推进大珠三角地区交通运输业的整体低碳发展。

2009广东低碳经济高峰论坛由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和WWF联合主办,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英国驻华使馆共同支持。

联合国驻华系统与中国政府共同纪念国际消除贫困日

2009年10月19日,在第1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主办的“国际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为减贫与发展问题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这是为纪念国际消除贫困日而举办的第三届年度论坛,它已成为了一个中国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进程中信息交流、各方对话、政策制定的重要平台。今年论坛的主题“金融危机与贫困:挑战与行动”,着重于探讨由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困难和不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世界极端贫困人口有可能再增加9000万,然而2007到2008年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预计下降80%的情况下。

因此,中国在实施千年发展目标上取得的进展显得尤为突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统计,中国在过去的25年中的扶贫成果占世界总额的67%。没有中国的贡献,千年发展目标的第一项——到2015年前将世界上极端贫困人口减半,将无法实现。

在活动期间,共有来自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机构代表、学者等约200位中外嘉宾出席,并做了主题发言。

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村扫盲和成人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0月26日至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举办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村扫盲和成人教育研讨会,讨论如何在中国等九个国家进一步推进扫盲工作。

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是指孟加拉国、巴西、中国、埃及、印度、印尼、墨西哥、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世界近70%的成人文盲生活在这九个国家,因而它们在促进农村地区扫盲和成人教育方面具有关键性作用。

本次研讨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和教科文组织农村教育国际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和曼谷办事处合作举办。

教科文组织表示,与会者将分享扫盲经验,交流农村成人扫盲和学习方面的创新做法以进行总结和吸取教训;确定改进和加强在这些领域扩大成人扫盲和教育方案的有效战略;通过实地访问北京农村地区,获得第一手扫盲和成人教育经验;并为九个人口大国提高能力的扫盲行动和成人教育制定未来的合作战略,巩固南南合作机制,以支持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研讨会的成果将为今年12月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以及2010年在尼日利亚举行的第八届九个人口大国部长级审查会议提供参考。

1993年,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普及教育首脑会议在印度新德里召开,会上发起了“九国普及教育倡议”。此后,相关国家定期举行部长级审查会议,评估各国在普及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