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学鉴赏缺失的现状反思

2009-06-10 12:07宋玮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泰坦尼克号文学作品文学

宋玮炜

文学课目应该作为高中英语教学内容的主干,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关注,并获得一定范围的认可。近几年来,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发表的不少文章也都不约而同地讨论了文学在英语教学中直接的或潜在的作用。但是老师怎样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笔者以兰州市二十七中为例做过调查,发现教师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仅仅停留在句子翻译及分析句子成份上,而不在文化背景、写作创新技巧及遣词造句方面作进一步的展开。在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适时地向学生介绍这些能引发学习兴趣的知识。当然,目前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统考成绩,教育方法多是“填鸭式教育”。老师必须根据学校确定的总体目标,设定每个学生的成绩目标。就像一位女教师所说:“老师一年到头为准备考试而忙碌,对学生的评价以考试结果为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呢?”在这种教育理念下,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作技能和文学修养这些不能“急功近利”的长效途径自然被冷落了。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中所选的作品大多是一些经典名著,实用性和教学性较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忠实于原作品,对它们进行鉴赏和解读,摒弃从中式英语的角度来阅读理解的思维模式,对原作品的词语、句式、描述、形象等作细致体味,而不是用已翻译的文字加之其上,进行解读。下面以影视文学、诗歌和小说这三种体裁为例来进行个案分析。

案例一:

兰州职业中学高一英语课本选了“The Titanic”(《泰坦尼克号》)这篇课文。大多数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先是领读,把文章中的生单词、词组列出来,给学生解释其意思并造句,然后逐段地翻译文章,最后把课后练习题讲解一下,这样就完成了整篇文章的教学任务。这种讲授方式的缺点是没有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学生学完之后不会留有深刻印象。要想透彻地理解、分析和鉴赏文学,如果离开了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就谈不上对文学的感受、体验和评价,更无从谈起对文学的进一步创新。因此,要想让学生了解这篇文学作品,教师应该从文化背景知识人手,让学生了解“The Titanic”的相关背景。比如:Titarie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官方名称是RMSTitanic,这就意味着她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船”。泰坦尼克号是人类的美好梦想达到顶峰时的产物,反映了人类掌握世界的强大自信心。她的沉没,向人类展示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以及命运的不可预测。到泰坦尼克号沉没那天为止,西方世界的人们已经沉醉于科技进步与工业文明之中并对未来充满自信。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惊醒了这一切。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埃菲尔铁塔之后最大的人工钢铁构造物。工业时代的伟大象征,因为对自然的威力掉以轻心,满不在乎。所以在第一次处女航中就沉没了。泰坦尼克号将永远让人们牢记人类对科技的盲目自信所付出的代价。人们永远也忘不了这幅画面:泰坦尼克号在海底昂着头,残破和污迹也掩盖不了她的高贵,这就是她的归宿,历史就这样演变成了传奇。如果不了解这些相关的内容,那么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怎么会有所提高呢?学生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又怎么会悟出泰坦尼克号所隐含的意义呢?

这个案例说明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该从文学的角度去讲解文学作品,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文学知识和文学技法的培养,这两方面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

英语诗歌是一块极富教学潜力的教学资源,对于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和语言产出技能的培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英国文学史上,英语诗歌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但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会欣赏英语诗歌绝非易事。现行英语教材中诗歌较少,通观2007年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58个单元中只有一首诗歌,学生对英语诗歌了解更少。而且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诗歌的过程中,并没有让学生对作者及所处时代背景有一定了解,也没有从诗歌的形式、语言、修辞、意象、象征和所用韵律与押韵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笔者以人教版高二英语上册Unit4中选录的“Dust of snow”(《雪尘》)一诗为例,分析英语诗歌教学方法。原文如下:

The way a crow

Shook down on me

The dust of snow

From a hemlock tree

Has given my heart

A change of mood

And saved some part

Of a day I had rued.

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这首诗时,首先让学生诵读,然后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生单词并翻译全诗,而对作者的描述仅仅一句话带过:“这是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作品。”学生在学了这首诗后对英语诗歌仍然完全不了解,不能体会到诗歌的优美和诗中所隐含的寓意。英语诗歌的语言不同于一般文学语言,常会出现一些日常不用的词语,在句法上也打破常规,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没有从诗歌的语言、修辞、意象和所用韵律与押韵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怎么会体会到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构思巧妙?怎么会知道这首诗的押韵格式(rhyming scheme)是隔行交互押韵(a b a b,cd c d),押韵的词是:(1)crow,snow,(2)me/tree,(3)heart/part,(4)mood/rued?这首诗用词简单,其实总体也就一句话,只不过诗人手段高明,将其排列为两节八行。第一节中,有人认为“the way”是主语。其后引导的是同位语从句,其实“the way”根本就没有这种用法。除了表意,诗人写诗往往还要兼顾整齐性与用韵,所以分析诗句不能生搬硬套传统语法规则,这里的“the way”是“on the way”的省略,表示“路途中”。

在西方古老的传说中,乌鸦是地狱的使者,是负责引领亡魂幽灵通往死亡国度,到达安眠魂归之处,顺利投胎转世的夜明灯。虽然乌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可终究是不祥之物。而铁杉属有毒植物,自然也是不吉利的东西。“crow”(乌鸦)和“hemlock”(铁杉)自然可以代表生活中的霉运,同时也暗示作者当时正被消极情绪所笼罩:而白雪圣洁高贵,显然就象征着生活中的好运。同时也代表着正面情绪。

第二节中,“has given my heart a change of mood and saved some part of a

day I had rued”,这实际上是全诗的谓语部分,表示第一节出现的场景对作者心情的影响。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save”在这里可译为“rescue”;其二,由“some part of”(部分)可知心情并非彻底改变;其三,“day”后面跟的是定语从句(I had raed),省略that。

联系两节,这首诗的大意可归纳为:一只乌鸦将铁杉树上的雪尘抖落到路过的作者身上,使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懊悔的一天得到些许弥补。有人认得诗中的每个单词,也通晓它的内容,可就是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一件小事,就可以改变作者的心情呢?因为作者喜欢雪,在撞见乌鸦和铁杉这类晦气的东西后,喜逢雪尘飘落肩头,宛如风雨后见彩虹,心情自然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如果教师不这样给学生分析,学生怎么会找出这些意象,了解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并达到对诗歌内涵的透彻把握?

案例三:

一件艺术品能被人们所接受并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流传下来,决非只是由于幸运和偶然,而是有它的客观性。所谓“客观性”,并非仅是指这一艺术品被人们所接受的这一事实,而是指当我们对这一艺术品欣赏时,我们感到我们与它们之间是如此的相通,而且毫无隔膜,使欣赏者与被欣赏对象之间达到一种美妙的和谐,并给人以启迪,有着催人向上的力量。

在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某教师把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作为课外鉴赏给学生讲解分析。全篇以馈赠圣诞礼物为中心线,写了美国一对贫穷而恩爱的夫妇。这个家庭的主妇为了节省每一分钱,不得不“每次一个、两个向杂货铺、菜贩和肉店老板那儿死乞白赖地扣下来”(Pennies saved one and two at a time by bulldozing the grocer and the vegetable man and the butcher),尽管如此,到圣诞前夕全家只剩下一块八毛七分钱。作家不用多费笔墨去写这个家庭的拮据困窘,只是简单地用“一块八毛七分钱”(One dollar and eighty-seven cents)引出全篇。唯其如是,深爱丈夫的主妇“德拉把这钱数了三遍”(Three times Della

counted it),并因为无法为丈夫购得一件称心的“麦琪的礼物”而伤心地哭泣。德拉为了给丈夫心爱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自己一头美丽的头发。那“美丽的头发披散在身上,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头发一直垂到膝盖底下,仿佛为她铺成了一件衣裳。”(Delia's beautiful hair fell about her rippling and shining like a cascade of brown waters,it reached below her knee and made itself almost a garment for her)丈夫吉姆非常喜爱妻子这头美丽的褐发,他深知爱妻为了装扮头发对百老汇路上一家商店橱窗里陈列的玳瑁发梳渴望已久,为了在圣诞前夕给心爱的妻子赠送玳瑁发梳作为有价值的“麦琪的礼物”,吉姆也忍痛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夫妻恩爱图。但最后的结局却不是他们所能预料的,甚至也不是所有读者希望看到的,这是一个写照。如果没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怎能窥见出作者对人生所作的嘲弄?怎能把文中所描写的那只在灰色的院子里的灰色的围墙上无精打彩的灰色小猫与女主人翁忧郁的心情联系起来呢?又怎能把女主人翁德拉那一头棕色的秀发与她那棕色的帽子、棕色的外套以及那套梦寐的纯金龟的梳子这样一幅和谐美妙的图画展示给你的学生呢?

这个案例说明了教师缺乏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文学家杨毓敏在《经典文学鉴赏》中写到:“文学鉴赏就是读者为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象、体验、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享受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属性之一,有无审美享受是判定某一阅读活动是否是文学鉴赏的一个标志。”而广大的教师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正是缺乏这种审美享受,以致在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了无生趣,经过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的鉴赏能力也不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还应该做到:

第一、对文学的范畴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懂得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及写作技巧,要了解高中课本中所选的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背景及其写作风格。

第二、要搞清楚文学作品在高中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并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三、明确教师的文学修养水平在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语言学习与其文学乃至文化积淀是紧密联系的,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还是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尤其是英语文化方面的素养。在教师具备了这几方面的综合能力之后,应该像我们的母语教育一样,将语言教学与文学鉴赏同步进行,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得学生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英美语言方面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知识,还能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通过阅读鉴赏文学作品,主动参与意义的探索、发现的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文化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这样就把对学生专业知识、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提高了课程的效益。广大教师们应当重新审视英文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努力改革和丰富英文教学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活课程的效力,使之真正富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泰坦尼克号文学作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吃掉泰坦尼克号的细菌
中国将斥资亿元打造泰坦尼克号主题公园
文学作品与数学
文学小说
7万美元,泰坦尼克号“最后午餐”的菜单
文学作品与数学
泰坦尼克号的乐队最后演奏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