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芳
一、晏阳初语文教育思想
晏阳初在他的《九十自述》中写道:“我常说,‘三影响了我的一生,就是孔子(Contucio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由此可知,民本思想、基督精神和民间疾苦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另外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杜威在中国11个省举行了多次关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演讲。晏阳初看到了中国大多数文盲中蕴藏的可开发的“脑矿”资源,开始办起了适合中国国情和为中国人民需要的教育。
以民为本的实用主义语文教育思想,即“本固邦宁、经世致用”语文教育思想是晏阳初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经典概括。民国十二年在加利福尼亚举行的世界教育会议,各国代表报告本国文盲的人数。在英国每百人中只有3人,在法国只有4人,在美国只有6人,在日本也只有4人;当我国代表报告每百人有80人时,各国无不惊讶。以美国为例,当时人口约一亿,自立国以来历史不过200年,人才辈出,且所谓人才大多数都是平民。然而中国虽号称四亿大国,其人口受教育的机会不过是四亿的20%,也只不过八千万。没有接受过教育,人的潜力就很难挖掘出来,人改造社会、影响社会的力量就微弱,人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就低。也就是说当时中国的四亿同胞中有三亿二千万是没有“民力”的“人口”,而剩下的接受过教育的人才是可以转化为“民力”的“人力”。“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既然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建国就先要建民,要强国就先要强民,要富国就先要富民。中国有很多人力资源有待于挖掘。正如晏阳初所说:“世界卜最宋贵的财富是人。世界上最宝贵的矿藏是‘脑矿,最大的‘脑矿在中国,中国的平民、农民蕴藏着无穷的伟力。”
(一)晏阳初语文教育的内容
1、文字教育——开民智之先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晏阳初认为:教育的范围很大,非掌握到最根本的问题不可。根本问题中最紧要的便是文字教育,因为文字是求知的工具。文明与野蛮的分别,即有无文字。文字作为最低限度的求知工具,许多中国人还是没有,所以要把最低限度的工具教给他们。必须先要有这基本工具然后再谈及其他。因此文字教育是开发民智的基础,文字的习得就会产生阅读,就会看书读报。有意义的积极阅读就会提高觉悟引导平民是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使他们向着真与善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晏阳初所说的做新民的第一步。他创办了专教华工识字的“汉文班”。起初报班的只有40人,每天晚上在公共食堂里,华工围坐在晏阳初身旁识字、写字。晏阳初教华工生活中最常用的字,最需要的字。比如教华工会认、会写数字之后,就开始教他们学写自己的名字,这样便于华工给家人寄款,在教华工写家信的时候也要选取最常用的字词,比如“父母亲”、“大人”、“平安”、“健康”、“保重”等等。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开展文字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真正适用于乡间村落的识字教材。因为农民穷,买书简直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事情;农民忙,编写教材一定要适合田间地头茶余饭后的零星时间阅读;汉字难,学习起来费时、费力;有些字笔画居多不易识记。晏阳初回到国内开展平民教育用最少的时间精力普及文字教育工作。时间是每日一小时,解决了农民的“忙难”;1300个生字解决了中国汉字的“文难”;三分钱一本的千字课本解决了农民的“钱难”。区区一个小手册,在田间地头,农民即可翻阅查看,相互学习,交流心得。
2、阅读教育——德智并重
(1)创办白话《驻华工周报》
1919年元月。晏阳初不但重视华工的以普及文字为主的智力教育,他还很关注华工的道德操守。他在巴黎正式创办了白话《驻华工周报》。篇首有《本报特告》:“本报是特为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办的。”并举行“华工征文比赛”,很多华工积极投稿,并得到奖励。如华工傅省三在《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征文中荣获一等奖,得到十五法郎。(按当时华工每日平均工资约五法郎计算。)他在征文中写道:“华工在法,还算是益处多损处少”,“……三、华工从前不知良与家及家与国的关系;一到阵前,看见外人为国为家牺牲性命,自己就不知不觉生出爱国爱家的心来……”
(2)平民读物的编辑
平民读物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采集得来的或是经过删改的民间文艺。一部分是删改的流行于民间的旧小说,剩下一部分是现代人的创作。其中内容有70%是常识,30%是文艺。为了随时报告给农民一些合时的常识,还编辑了《农民周报》,每年合订一本。这些读物因为数量有限,大都是靠人力挑着扁担在不同的村子交换阅读。于是就形成了具有农民特色的“流动图书馆”。
3、文学教育——应民所需
(1)“戏剧下乡”
对于农民来说最具吸引力的文学体裁莫过于戏剧。它的舞台感染力与大众性、直观性的特点很适合在农村普及文化的需要。但在我国很长一段时期内,戏剧从词汇到内容都远远超出了人民大众的接受能力。晏阳初虚心向巡回演出的民间剧团和到处漂泊的读书人虚心请教,他认为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是民间文学,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代代流传。他从那些能背诵或会唱某些民间文学的人那里得到他们,并让作家逐字逐句记录下来。批判的继承,删改封建迷信的糟粕,引进科学与民主精神,由农民作为演员,就演现实生活中的事情。
(2)平民文学部
为了满足农民求知及组织与活动的欲望,晏阳初成立了平民文学部,编印初高级平民学校课本和平民读物。平教会扫盲读本《平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士兵千字课》、《农民千字课》成为大量扫盲读物的范本。晏阳初组织东南大学陈鹤琴教授等几人用两年的时间,将我国白话文学,如《水浒》、《红楼梦》等书,以及各界通用书报,将各书所有字,以各字所用次数的多少分类并打分,共检查50余万字,从中选出通用1000余字作为基本汉字,从而保证了教材的实用性。
(二)晏阳初语文教育的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在教育方法方面,晏阳初提出了“三大方式”。具体为:(1)在学校教育中,采用了导生制的方法,经济、迅速地普及教育,弥补教师不足的缺憾;(2)社会式教育以成人为主,根据成人的特点多采用直观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3)家庭式教育主要通过家庭会进行,目的是使“家庭社会化”,充分发掘家庭教育的功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2、电化教学的最早运用
晏阳初十分重视直观教学的作用。他最早将电化教学引进到中国。他组织人把识字课本的生字和课文编制成幻灯片在教学中广泛使用,课文中的插图页也受到重视,成为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识字课本每课均绘入插图,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另外晏阳初还利用广播定期定时播放农业常识与时事。
3、从课堂灌输到躬行实践
晏阳初先生很重视教育的实用价值,他在《“误教”与“无教”》一文中说道:“从前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书人自作聪明,所以演成了现在的状况。‘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空计划绝对不可靠。”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中即知即行,从实践出发,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进行社会改造,概括为:调查——研究——实验——表证——推广五大步骤,体现了平教运动以实践为特征的文化形态。
二、晏阳初语文教育思想对现实启示
晏阳初的语文教育思想,不仅启迪着我们当今农村扫盲教育,更深深地警示着我们现阶段每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阶层应该具有怎样的社会职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代知识分子值得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早在20世纪20年代,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领导的“博士下乡”的实践已为我们后人进行了成功的示范。今天,我们借鉴晏阳初“博士下乡”的经验教训,探讨当代知识分子应该以什么样的生存姿态和心理姿态应对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