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来训练语感

2009-06-10 12:07项雪梅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项雪梅

新课标把“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这体现了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尊重,认定了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感培养最直接、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现结合语感的特点,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训练语感的策略。

一、“以读为本。训练语感”的提出

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而且要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学生敏锐感受语言文字丰富内涵的能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感。学生的语感强弱直接影响着他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的语感较强,那么他可以把课文中的优秀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感可触、真正自己能把握的东西。可以促进语言文字的吸收、运用,使课文中的语言随时转变成自身的积累,积淀成自身素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语感训练。

训练语感的方法虽千变万化,但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是根本大法,离开了读书这一根本大法,其它一切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首先来自丰富的、大量的阅读。在反复与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熟悉语言规律,而且还逐渐具备敏锐感受语言的能力。更何况,语文教材集纳古今中外名篇佳作。融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于一体,更是培养语感的好材料。

那么,如何采用可操作的策略来训练学生的语感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启读——品读——研读”为核心的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各个不同的环节中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训练语感。为了表述的方便。上述三方面具体图示如下。

二、“以读为本。训练语感”模式的内涵及训练策略

(一)启读——以读导学,感知语言。

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主要靠直觉。然而,语感的直觉性特征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形成的,尤其要依赖于有声语言的经验积,累,这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产生的对文章的理解是沉淀在直觉中”的感悟。反复朗读,不但练习了普通话的发音。而且习惯了普通话的语言组合规律,形成正确的语音感、语法感。并且朗读时,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其中既有听觉器官、言语运动器官和大脑的协同活动,又有思维、想象、情感和言语活动的协同进行,它对学生语言学习器官的刺激是全面而深入的。因此,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使他们能从容地适应语感的直觉性特征,必须加强朗读。

在启读阶段加强朗读的关键是要加强范读,充分利用教师和录音教材的示范作用,营造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来触动学生的心弦。同时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从语音的轻重、语气的缓急、语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句式的变化中,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意境。

当然,除范读这一形式外,朗读的形式还有:领读、指名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引读、听读、配乐读等。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体裁特点及教学环节安排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不断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这种沉浸于文中的朗读,远胜于听别人条分缕析的讲解。

(二)品读——以读促思,感悟语言。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因此,阅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在思考揣摩中让学生体验语感。教师要紧扣文章特点,准确选择典型字、词、句中语感因素较强的品味点。如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来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达到对语感的有效训练。

策略之一在比较中揣摩,感悟语言的精确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创设操作情境体验语感属于感性的话,那么比较思辨的方法则是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方向的升华。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抓那些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比较揣摩。

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时,曾引导学生对描写市侩小人胡屠户的语言进行分析。他来贺喜(女婿中了秀才)时,酒足饭饱后,他是“腆”着肚子走了。这一“腆”字,将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倨傲之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后来他跟着疯后醒来的女婿回家的时候,像哈巴狗一样躬着腰在女婿屁股后面为女婿扯了几十回衣摆。这奴颜卑膝、趋炎附势之态又跃然纸上。两相对比,足见人物之丑态、世态之炎凉。

为此,教师应精心寻找课文中的语感训练点,要善于对教材语言进行灵活处理,为我所用。比如通过改变句式体会遣词造句方面的灵活性,通过转换迁移体会表达技巧方面的独特性,通过概括与具体、含蓄与直白、详写与略写、空白与补充等的互换训练,体会语言的精确性。

策略之二在想象中品析,体味语言的形象性。

语感的产生需要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众多信息的储备。当学生感知语言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有效地启动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偶合、同化,学生认知结构与课文之间的“结构差”就能尽力缩小,语感活动就会畅通无阻,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完善。另外,美文的语言是形象、生动的,富有“色”、“香”、“味”。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散文,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留给读者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其形象又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创造形象,那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悟。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激活头脑里储存的生活表象,或者再现作者笔下的生活情境,或者补充文章的实际内容,或者增加印证作者的相同感受,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这样也就深得文章旨趣了。

比如教学《黄河颂》,可引导学生想象河流从悬崖倾斜而下的场景,从而领悟光未然笔下那黄河气势磅礴的形象。教学《白杨礼赞》,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西北高原这一特定背景下白杨树的外形,从而深入挖掘“力争上游”、“笔直”、“紧紧靠拢”、“倔强挺立”等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比如教学《商山早行》,引导学生再现羁旅行役艰辛的画面,从而感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语言魅力。

策略之三在反复涵咏中品析,把握语言的情感性。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训练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的分析和情感的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对表面的语言文字反复涵咏品析。在这样的美读涵咏中,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得到滋润,同时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有句话:“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有教师就这样反复涵咏中品析语言的感情色彩。第一步:自由读。第二步:精心设计提问:“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

叔叔”三个短语同指一个对象,何以要反复?“父亲的弟弟”是针对谁说的?“我的亲叔叔”强调什么?第三步:在分析中领悟人物若瑟夫内心的情感,既有对穷困潦倒的于勒的同情,又有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第四步:表情朗读中强化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以及作者的心灵召唤: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同情,多一些善良,多一些友爱!在这样的过程中,作品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作品的言语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淀为学生的语感。

简言之,在品读阶段,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细节,如言微旨远的虚词,人物的潜台词,以及一些看似闲笔,实则含义深远的词语。甚至标点符号,语序的变异和超常搭配等。

(三)研读——以读带写,内化语言。

语言训练的终极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学以致用,加强语言训练,使学生通过科学规范的练习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以形成语言直觉,才能进一步强化语感,内化语感。因此,在研读阶段,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能发展学生思维个性的研究性练习,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加深对语言的感悟、理解,有效促进语感的生成拓展。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

(1)研读课文内容的矛盾处

课文内容的矛盾处,往往能激起学生的思辨的兴趣。如教《孔乙己》时,可引导学生对“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进行研读,分析孔乙己的最终结局。让学生在见仁见智的探讨中下笔成文,发表自己独特的感悟。

(2)研读课文内容的空白处

课文中的许多空白,并非一无所有,会赋予更多不确定的内涵,供读者驰骋想象,去填补、扩展、充实。从而进一步训练语感。又如在教《最后一课》时,教师提问:“小弗郎士在放学以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这样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新的思维情境,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

(3)研读课文内容的延伸处

好的文章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音绕梁”,发人深思。如上完《伤仲永》,组织辩论“成才的关键是天资聪明还是后天教育”,在激烈的辩论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语言特色,进行仿写。如上完《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可引导学生进行“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仿写训练。上完《故乡》,可引导学生进行肖像描写的训练,要求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前后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模仿句式,大胆活用,在不断的语言训练中不断内化语感。

三、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语感的养成归根到底还是学生主体内部形成的一个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充分利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以及各种想象和联想等思维形式,体验文章情感、获得理性感悟和审美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个体成为阅读的主体。应注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不宜在要求上整齐划一,即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重视课外阅读

语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训练之外,更多的应让学生去书海中邀游,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广泛浏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厚积薄发,促进其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感。

实践证明,惟有以加强语感训练为重点,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在情知意行中熏陶。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长期努力,将阅读体验与文本中挖掘出的语感训练资源结合起来,以语言为本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相信将会生成教学活动最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感语言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我有我语言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