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庆林 乔雪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怎样让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加强课堂整体设计,保持教学基调的统一。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重新认识整体人手的问题,正如一些小学语文专家所说:初读课文,重点是熟读全文。为什么要强调熟读全文,目的在于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我们来看看有位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第四自然段的一个片断,首先教师在委婉的音乐声中提问:多年后,阿炳又来到二泉边。他听到什么?为什么成年后的阿炳能够在二泉边有不一样的感受?接着教师出示一组想象题: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一下。分析这一片断的设计,我们不难看出前面是对文本的理解,后面是一个语言训练,但与上文中的设计不同的是。这两个部分联系的非常紧密,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训练是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突出主人翁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整体把握文章的设计基调,是为了营造阅读的意境,保持理解的连贯性和情意语境的一致性。不搞那种花捎的教学,学生与文本沟通,入情入境深刻体会语言。
二、抓住情感纽带,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换一句话说:就是喜欢学习语文。这是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学生喜欢不喜欢不是老师说了算的,这种情感态度来源于学生自身,所以说阅读是一种审美愉悦。这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的情感的最高级的宣泄。语文学习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否则语文就陷入了纯工具性的泥潭。重视情感的领悟,重视情感的传递,是语文从一般层次向精神享受的过渡,是使语文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经之路。
三、重视语感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教学《草船借箭》有这样一个片断:师:同学们,王老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请联系刚才咱们的讨论好好想想。(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后交流)生:诸葛亮在笑周瑜,笑他妒忌自己的才干,笑他设计圈套来陷害自己,结果却落空。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生:这是一种自信的笑,一种胜利的笑!生:诸葛亮在笑曹操,笑他胆小如鼠、生性多疑、这是一种嘲讽的笑、一种鄙视的笑。生:诸葛亮还在笑鲁肃,笑鲁肃宽厚仁慈、忠心为人,这是一种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师:同学们,诸葛亮这一“笑”,“笑”出了他的本事,更“笑”出了他超人的智慧,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师: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学生写后交流)生: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生: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读了这样的案例,我们对语文的美感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语文的神奇魅力有了更深的领悟。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我看还是需要文学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