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莲凤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美丽的背景、鲜明的字体和清晰的图像,而且通过超链接还能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和音频内容,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由于多媒体教学内容一般都是教师预先设置好的,一方面可以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老师在课堂上的板书、板画的工作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动脑、动手、动口,与老师进行互动学习,使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有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奏效。
一、在优美处设境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写景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朗读和积累的优秀范文。教学这类课文,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更要引导学生美文美读、善读乐诵。这就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运用多媒体就能实现极佳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整体把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画”。然后学生通过边阅读具体内容边欣赏园林图片,观赏到了苏州园林的美景,感悟了设计者的独特匠心。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争当苏州园林形象代言人”的环节,一方面,多媒体展示了苏州园林中著名园林的景观——拙政园、沧浪亭、留园、怡园等。另一方面,我遗憾地说:“如此优美的景观,可惜缺少了一位解说员。你还别说,苏州园林管理处正在招聘‘园林形象代言人,你想被选中吗?试试看”。经过老师的层层诱导,再加上画面和音乐的烘托,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读得声情并茂,一个比一个精彩,从而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随后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学生有声有色地介绍起了苏州园林的特有美景。正是多媒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内化了文本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朗读和积累的和谐统一。
二、在疑难处演示
有些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感性认识,因而便成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难点。如果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演示,教学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由于学生受各方面知识的限制,很多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难以相信: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两万平方公里。到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进入罗布泊还须乘小船,可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我就以看、听代讲的方法,播放了罗布泊由汪洋变成如今戈壁沙漠的科普录像。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既从画面的变化中形象地理解了罗布泊演变的过程。又从讲解员的深情讲述中了解了罗布泊变化成沙漠的原因。就这样。由于多媒体手段的恰当介入,不仅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极大增强了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三、在空白处补充
“空白”指的是已经描述的部分向读者所揭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阅读课文中的空白是独特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果教师能利用好,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空白”有时需要教师补充资源,丰富内容。而多媒体则有容量大的特点,能填补“空白”,让学生有效学习。七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对许多课文的内容存在明显的心理差距,对课文涉及的背景环境也缺乏了解。这就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主旨造成了重重障碍。所以,教师首先应为学生创设故事发生的背景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如教学七年级下册课文《斑羚飞渡》,学生没见过斑羚,也不知道“伤心崖”有多危险。许多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觉得很难懂,针对这些情况,我采取了两种方法为学生理解主旨提供帮助:
(1)搜集各个年龄段的斑羚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斑羚们有嬉戏的、吃草的、迁移的……让学生对原本一无所知的斑羚有了初步的认识。
(2)将“斑羚飞渡”场景制成flash动画。在光辉的彩虹下,深不可测的“伤心崖”上,一只半大斑羚快速助跑后跃出悬崖,后面一只老斑羚随即头一钩也蹿跃出去,在空中进行了一次完美的、震撼人心的对接。小斑羚成功到达对面山崖上,老斑羚则无声无息地坠落崖底。这个步骤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更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心灵。
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了丰富语文资源,调动学生阅读储备,进行创造性阅读和想象阅读的“功效”。
四、在情深处渲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可以设想,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难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如果能请出多媒体助上一臂之力,往往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如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这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看着无数家乡父老仍无家可归,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教学此文,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但由于学生对那段历史缺乏了解,读起来显得平平淡淡。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九一八事变”的资料影片,以及事件后东北父老拖儿带女,流离失所的情景,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虐杀,东北同胞悲惨的遭遇深深打动了学生。此时,我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课文,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朗读时感情深挚。我又乘热打铁,播放了殷秀梅唱的歌曲《松花江上》,那凄惨的乐曲,与刚才看到的画面情景,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沉浸在了无法遏制的悲愤之中。
五、在迁移处导引
初中语文教学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对语言的内化积累上升为迁移运用,中间需要一定的物质凭借,而多媒体恰恰具有这样的功能。如教学九年级下册《我爱这土地》。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播放抗战资料,用来强化他们的情感意识,此时学生的思想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有了一定的情感期待。于是,我一改刚才的讲课语调,并用多媒体打出一段文字:“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接着多媒体播放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画面。让学生试写。这里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
作品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品二: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
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
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
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把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更活泼、更完美,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须谨记:恰到好处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