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

2009-06-10 12:07郭列锋
文学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语文课堂

郭列锋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好之”、“乐之”,教师在教学时就必须讲究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对此。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关爱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

爱因斯坦说:“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挫折,这些挫折使有些学生变得更加坚强。当然也会使更多的学生产生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慢慢地失去了自信。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积极思考,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只能被动地听讲、被动地吸收,完全是—个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对他才有一种亲和力,才能使他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一般来说,成绩差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往往不是很活跃,归根结底。还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在经历屡次的挫折之后,他们在课堂上开始怕说,更怕说错,更别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上来了。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心让这部分学生站起来发言。首先,我们应该减轻他们内心对以往失败的挫折感,激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其次,教师在教学问题的设置中。应该体现层次感。然后尽可能地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对他们的积极回答,教师应该毫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从而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进而树立自信;最后。引导学生把认识“错误”的过程看作学习的一个途径,引导学生逐渐走向自己能够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错误的道路,从而解决问题。“世界上使社会变得伟大的人,正是那些有勇气在生活中尝试和解决人生新问题的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会获得自信。同时增加浓厚的学习兴趣。

当然。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对学生倾注一片热情。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热情在学生快速建立自信的过程中往往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重视导语设计。引人入胜。

良好的导入像巨大的磁矾使学生备受吸引,令学生心驰神往。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因此。新课导入对于语文教学很关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新课的开场白,精彩的导入往往能一下子拉近学生与课堂知识的距离,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的导入形式比较多,主要有实验导入法、身临其境式导人法、“就地取材”式导人法、质疑式导入法、古诗词导入法等等。在执教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发生在你与母亲之间。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是什么?”问题一出,全班哗然,纷纷议论、交流,我则适时引导。最后,我让一位平时较少发言的同学来谈,该同学出乎所有人意料。有感而发,娓娓道来,讲到母亲出差在外,仍打电话回家问长问短,关心自己的学习与身体。虽然这些都是生活零碎琐事,但我们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平凡中的伟大。要知道。这位同学是含着泪讲完这一故事的。全班同学深受感染,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秋天的怀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体会。自此以后,这名学生就经常在语文课上回答问题。与别人交流也能侃侃而谈。由此可见,巧设导语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定下了基调,活跃了氛围,甚至还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诚然,导入语还有许多方式,以上五种新课导入法仅仅是我的一点初步尝试,实属拙见。

语文教师要格外重视设计导语。它既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既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的体现,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教学语言要优美诙谐。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人、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说话能力的高低,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准确、饶有情趣,寓庄于谐,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在这一点上,只有语文教师自己具备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从而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其深人钻研问题。

我认为,教师在上散文类和记叙类的文章时,如果能运用一些自然、优美、生动的语句,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充满想象的美丽画面,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往往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使用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势在必行。比如上《故都的秋》一课时,我引用了大量关于秋和自然的诗句,如刘禹锡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等诗句,把同学们带进一种清新自然的悠闲美好境界。这样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让他们在兴趣盎然时积累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名句。

此外,课堂上教师的诙谐、幽默,无疑更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消除疲劳。幽默使教学语言富有情趣,把死板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在上李密的《陈情表》时,讲解“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这句,我说:“李密真可怜,九岁不行,十岁才行。别人的小孩子这时都读了几年书了。”分析“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这两句时,我说:“孤单无靠的一个人,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作伴。这可以说是孤独的最高境界了。”讲解《鸿门宴》,“(樊哙)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我笑着说:“由于眼睛瞪得太大,结果把眼角都瞪裂了。看来想把眼睛瞪大来吓人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瞪眼睛也要量力而行呀!”另外,在每次考试后讲评试卷时,除了让学生更正答案外,我还把一些错误的但是却很好笑的答案给他们看。虽然从答题的角度来看实际意义不是那么大,但是却能够很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大笑中保持饱满的精神,带着浓厚的兴趣继续听课。

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把语言的艺术性发挥的淋漓尽致,那么,我相信这堂语文课肯定将是一堂有声有色的语文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听得轻松,获得知识自然也轻松。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课堂

氛围之下,学生对语文课兴趣的形成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教学方法要充满情趣。灵活多样。

一堂语文课的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准确,关系到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否掌握这样一个问题,好的教学方式,往往能使学生更轻松地获得知识,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但是,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单一的,那么,即使是一个好的方法,经常使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产生厌倦,从而失去原有的求知欲,最后可能导致对语文课彻底失去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宜通过朗读来体会其重点及中心之所在,了解篇章结构和文理线索,并宜通过提问来促进思维,加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领悟。特别是“速读”法值得一提。教师限时让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和关键之处集思凝视。如此完成第一遍的阅读;然后将课文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启发学生。教师要善问,诱导学生思维的深化。训练他们在高速下的记忆力、理解力;再让他们朗读,要求做到读音准确、熟练流畅、有感情。“读书百遍,而义自现”。对于艰涩难懂的文言文,宜用串讲法。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上遇到困难,教师可先逐词逐句地讲解,再成句成段地串讲。申讲的方式,应视课文的难易而定。难度大的,可边讲边串,缩小串连的范围;难度小的,可减少串的次数,扩大串的范围。在教师的示范下,学生可对内容浅显的,书中有注释的句、段进行串译。在不断归纳总结文言常用句式及虚实词运用规律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此外,对体裁或题材相类似的文章,则可让学生找出它们取材、写法上的异同。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首是唐诗,后首是元曲。一诗一曲,体式迥异,但异中有同;同是写“秋”,皆借景抒情,用语都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自学研究等方法,让学生对所学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不断渗入,语文教学的方法也将更趋于多样化。教师只有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而合理地利用一些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语文课文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