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探究:高中历史课的分析与整合

2009-06-09 09:37
新课程学习·下 2009年9期
关键词:材料历史探究

梁 莉

要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创新意识,首先取决于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多创新多设计探究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例如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主要就是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本文就专题的主干知识——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历程进行了专题探究。

1.复习已学知识

在专题探究课中,复习已学知识是为学生探究问题作铺垫的。因此教师只需与学生完成主干知识的回顾即可,不必做过多的阐述,以免冲淡重点。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通过填表格的形式与学生一起复习基础知识。

问题1:近代中国三大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提出哪些救国方案?

问题2:他们为救国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2.引导探究

通过已学知识的复习,为引导探究做了准备。引导探究部分是历史探究课的核心,是要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的部分。为此笔者在这部分重点探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1)近代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为什么没有实现他们当初“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有何影响?

(2)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与地主阶级相比有何超越?为什么?有何影响?

(3)无产阶级由学习西方转而学习苏俄,并引进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通过哪些途径传播的?对中国的社会变革产生怎样的影响?

(4)近代前期中国思想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引导探究部分四个方面的问题设计抓住不同阶级学习的内容、影响展开,以问题为主线启发学生思维。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并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找不到救国救民的方案,只有无产阶级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引中国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展开探究

历史探究课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了解历史,理解历史从而达到见解历史,得出自己的认识。应该说这部分是本课的高潮所在,是应该出彩的而且也是最难设计的。如何选取材料,如何让学生能讲、讲得出;如何结合现实,体现时代精神,达到课题的升华是作者在备课时感到最困惑的。经过思索,笔者选取了材料,设计了问题。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制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近代先进中国人从学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从而弘扬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进行课题的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不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对事物深层次探究的意识,从而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中学

猜你喜欢
材料历史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可爱的小瓢虫
新历史
材料
摇摇鹅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