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曙
【摘要】 当我们的信息化建设的高潮来临之后,要不要实施信息化已经不成为一个问题,但对于信息化成本的分析和评估却是一个大问题,一个大难题,主要原因是目前对于信息化成本还没有一套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分析评估方法。要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对企业信息化的本质及作用机理进行重新认识。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成本
近年来,祖国上下已经掀起了信息化建设的春天,“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声音已经响遍大江南北。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已经加大,从国家的政策到各企业的实际需求,都在适时的响应时代的要求将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到企业建设发展的议事日程。
一、企业信息化成本构成
目前有很多的专家系统的将企业信息化的成本分为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有的专家称之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实施ERP的企业只有20%是成功的,失败的比例高达80%。这样高的失败率(有时并不一定是完全失败,局部效益还是有的)给企业所带来的成本可就不是一点点了。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本是很大的,具体大到多少,不可简简单单的用一句话来衡量。
1.企业信息化的外显成本
(1)初始投入成本
我们可以将基础性的网络建设和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成本归于初始投入成本。
网络建设成本包括网络产品、硬件产品和系统软件的购置以及综合布线和系统集成。应用系统软件开发成本主要指购买应用软件的成本。如果企业需要立志要进行信息化的建设,那么选用购买应用信息化软件就是一笔投资,算作初始投入成本。
(2)过程建设成本
我们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软件的开发实施费用、培训费用、软件参与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相关费用等为过程建设成本。
软件的开发费用主要指软件选型以后,本企业和合作方的软件参与人员就选定的软件所进行的二次定制开发的费用。软件的培训费非常好了解,软件的提供方对于软件的购买方进行操作技术转让的过程期间所发生的费用。软件的培训包括使用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训。软件参与人员的人力成本在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很大。企业信息化工作人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经济人员,他们的成本包括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和各种保险。
(3)后期维护成本
后期的维护成本包括应用软件的后期维护、维护人员的工资、硬件网络产品的损耗、机器维修等。后期的维护成本与该企业信息化的前期实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前期的工作做的比较扎实到位,软件选型、实施、培训等工作都较好的结合了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那么后期的维护成本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另外,当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势必会落后于新技术的更新,这样就为企业的信息化的后期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是不断进步的,企业的生产规模或者企业业务以及组织形式都会发生变革,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和上层软件系统都需要适时的更新,这也算作后期的维护成本。
2.企业信息化的隐含成本
隐含成本是根据企业的信息化前后的业务情况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行主观估计的。隐含成本是机会成本的一种,但是不足以涵盖企业建设信息化所发生的所有的机会成本。隐含成本可以分为系统成本和非系统成本。
(1)系统成本
系统成本主要指任何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都会发生的成本。任何企业建设信息化,无论选择哪家软件合作伙伴,进行何种建设方式,都会发生的共性的成本。
企业的信息化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体制上的技术改造项目。既然是改造,就存在原有管理体制向新的管理体制转变的过程。因而,这里的转变就涉及到新的管理模式的适宜性、有效性和充分性。新的体制是不是较好的解决了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都存在一个机会成本的问题。
同时,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开发不利与使用不当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成本。信息化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软件的提供开发商往往不会完全按照“量身定做”的原则为企业进行设计,他们的开发方案并不一定是最优的,软件系统与实际操作存在的技术障碍,导致使用人员消极或不愿使用、数据不能定期更新和系统维护跟不上等现象,这样将影响系统的使用效率和使系统无法产生相应的效益,并使企业的投资付诸东流。
(2)非系统成本
非系统成本的产生来源于各企业的千差万别的项目建设背景和环境。
每一个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会有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刚刚经过培训的系统管理员由于薪水的原因离开了公司;原库存的管理员由于组织的精简而下岗;企业信息化触动了某位副总的利益,在信息化的建设中,其百般阻挠;与合作伙伴在信息化的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分歧,导致了或有合同纠纷;由于社会的不可抗力,比如:非典突然爆发,导致的合同的执行滞后……等等。
(3)企业信息化的机会成本
我们谈完了外显成本和隐含成本以后,再来看看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择一成本,他是企业将一定的资源作某种用途时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的最大收入,或者是将一定的资源保持在这种用途上必须支付的成本。
上文我们已经谈到,隐含成本属于机会成本的一种,分析隐含成本,主要分析存在于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但是,在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外,同样存在机会成本。在整个的建设周期中,不同成本的产生发生在不同的阶段。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从企业决定上不上信息化开始,一直到企业的信息化的完成与日常维护,都存在择一成本,也就是机会成本。我们可以将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流程与我们的成本分析对应比较一下。
总而言之,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所有的问题中,除掉外显成本,其余的所有成本都可以定义为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有时是非常大的,而且往往会大于已经存在或产生的外显成本。这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机会成本的产生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原因:信息的不对称!这里的信息不对称以企业为核心存在几个方面,有软件供应商企业社会技术背景企业、行业应用企业等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企业很难寻找到最优的方案,因而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通常情况下,信息的不对称越大,那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机会成本就越大。
二、企业信息化的成本计量
1.显性成本的计算
一种有用的思考方式是分别考虑上文所分析的信息化中发生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信息系统的显性成本是可以事先进行预算的、在信息化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系统实施费用包括三大块:硬件成本、软件成本和其它实施费用。其中硬件成本包括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等,这些可以根据市场价格估算,也可以根据历史资料进行预测。过去讨论信息系统软件费用时,一般都是以开发费用为主。比较难估算的是软件开发成本,因为其中涉及到人员效率和管理效率等复杂因素。但现在一般采用购买软件包模块的计算方法,对于软件开发费用可以根据模块、用户数及其二次开发的情况来计算,或者将二次开发费用也算在应用软件的购买费用之内。对于产品支持和产品升级的成本也不可忽略,最好要求厂商将其一并计算在软件购买费用之内。
2.隐性成本的估算
(1)平衡计分卡法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卡普兰提出的一种计分卡的理论和方法。该计分卡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并限制使用的测评指标数目,使信息过载最小化,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财务衡量指标、顾客满意度、内部业务角度及创新与学习角度。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衡量并估算出企业信息化的隐性成本。从财务衡量指标的角度,通过对投资收益、总体拥有成本(TCO)、净现值(NPV)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可以推算出某项经营活动中比较明显的容易分摊的一部分隐性成本;从顾客满意角度,新的信息化变革是不是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至少维持了原有的产品市场份额?如果没有,那么企业可以通过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归纳和总结初步估算这些因素所产生的隐性成本;从内部业务角度,举个例子,公司为企业信息化的建立都设定了建设和维护周期,新的系统和机制发挥出应有效果的时间是公司战略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段时间里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就可以归结为这个信息化阶段的一个隐性成本;从创新与学习角度,这个角度的重点是那些能够驱动公司学习和成长的目标和考评指标,指明了公司需要在哪些地方优于竞争对手,实现业绩突破,企业为自身信息化的学习和成长包括从事相关工作员工的信息化技能的学习和创新所投入的财力和时间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隐性成本。在平衡计分卡法下,企业对信息化的隐性成本有一个相对全面的衡量,这为企业利用该成本以及信息化效益的综合评估来决定自身信息化走向的可靠性增添了砝码。
(2)价值链法
所谓价值链管理从字面上理解是对价值链的管理,即对企业价值链(包括内部价值链、纵向价值链和横向价值链)的计划、协调分析和控制。内部价值链管理主要解决降低企业内部成本问题,如管理成本、生产成本、储存成本等。
而价值链法主要就是从内部价值链管理入手对成本进行管理。成本管理是增值活动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企业信息化这项价值活动包括的隐性成本如前面介绍的预算管理、资金管理、人员管理、资源管理、时间管理等项目管理的不利或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盲目性产生的机会成本等以及企业自身的一些问题引起的一些非系统隐性成本。在成本管理中,企业必须将以上比较难估算的隐性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由于是以每一个价值活动作为该活动所带来成本的“集合地”,这样可以避免严格地区分和细算出每一个成本费用科目然后加总,而直接得到作为一个数据总和的一类活动的成本费用(这个成本费用总和往往相对容易得到),从而达到分摊后评价活动绩效的目的。分摊的目标是产生一个反映各个价值活动成本分布的价值链,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的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阎达五.价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2]葛家澍,余绪缨,侯文铿,陈荣凯.《会计大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