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9-06-08 04:45
中学生物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新课程科学

顾 军

摘要随着课改的推进,新课程成为学校新的实践坐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看待生物教学质量是课改的重要问题。结合生物学教学实践,叙述了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课程理念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随着课改的推进,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但教师也要清晰地认识到,如何看待生物教学质量是课改的重要问题。有些问题令人担忧,例如:有的教师死抱传统不放;有些片面地以能力为中心,教学目标混乱,教学设计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教师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这是有质量的生物学教学的基础。

1从教材的变化中把握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新教材不是生物内容的简单组合,不是将“传统内容”任意删减,不是将体现“现代”的内容与理念随意堆砌与叠加。因此,教师必须用哲学的眼光来研究教材。

首先,要研究新教材的哪些内容是继承传统而保留下来的?为什么要保留这些内容?例如:生物学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本素养的基础。它取消了“大纲”的以生物知识体系选择内容的思路,贯彻一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特别是科学探究的能力。二要重视当代社会的需求,体现时代性。三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相应发展的选择内容思路。在删除“大纲”中“繁、难、偏、旧”内容和初中已有内容的同时,顺应当代生物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

其次,教师要全面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变化,要研究教材为什么要作如此变化?如何系统地认识这一变化?在新教材与传统的变化中,教师要看到变化的原因、变化的目标和变化的科学性,同时还要看到变化中不变的东西,那才是有力量的生物教学的高度表现。例如:必修三“免疫调节”一节,新教材对免疫系统的阐述体系与以往教材完全不同,本节以免疫系统的功能为主线,认知目标是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能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能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等。新教材中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并未强调感应阶段、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将认知目标转化成探究目标;人体有哪三道防线?各有何功能?什么是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者有何区别?把认知目标转化为可探究的问题,使“教”与“学”有的放矢。教学中,教师若补充了淋巴细胞的起源、抗原和抗体的特点等相关知识,学生理解特异性免疫的3个阶段就显得容易了许多。因此,教师只有很好地解读新课标,研究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的变化,才能使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准确、教学活动有效。

2夯实基础知识和发展创新能力相结合

新课程把发展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必然将主要方向定位为能力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强调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仍是教学之本。重视基础,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

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观点和新做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认真对待,尽量运用已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耐心的分析和讲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生物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和“创新”不能成为教学的一种时尚,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生物教学理应关注的内容。

第二,在发展创新能力的同时,必须重视生物学核心内容的掌握和基本概念的建构,弄清基本的生物学事实,概括抽象形成科学概念,学会迁移和应用。可以运用课前复习提问、课后书面作业和小测验等形式督促学生完成基础知识点的记忆。

第三,积极鼓励学生多看书,这其中包括课本和课外的生物学相关书籍。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课程标准实施的载体,也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依据。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处理好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

生物新课标重要的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接受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意义。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从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及教育价值出发,教师应精选探究活动的内容,务求少而精,不能片面地追求探究的模式,让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的结合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分类设计,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培养“探究”的“问题情境”,首先必须是问题要有典型,要有思想,其次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学生由问题引起认知冲突,思维碰撞,从而广泛地展开师生交流,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避免“开放过度”或“探究无力”、“探究无效”。

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一共安排了四段内容:①普里斯特利的玻璃罩实验;②萨克斯的验证光合作用产物实验;③恩格尔曼的水绵实验;④。鲁宾和卡门的同位素标记实验。在课堂上教师都应给予展开分析,充分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实验思想,体会对照在实验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以萨克斯的实验和恩格尔曼的实验为重点进行介绍。课前,教师组织学生以天竺葵为实验材料,分组重做薛克斯的实验,并在课上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上还从为什么用水绵做实验材料,为什么要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为什么选择极细的光束等方面详细分析恩格尔曼的实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验体会到科学的对照思想;合适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步骤设计;正确的结果分析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课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教学是要避免的。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学生对某一个话题一无所知的话,也就不可能作相应的思考,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与不同的学习方式相整合,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索活动。

4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相结合

倡导新型的教研文化是有效的生物教学的根本保证。文化是灵魂。新的教研文化是让教师积极参与新课标、新教材研究,并促进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文化,它强调教师合作学习研究与个人学习研究同等重要。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这样的“研究”能使自己看清方向,在和同伴的不断交流、反思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对生物新教材进行理性的思考,是“有效备课”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强调教师个人的研究,要做到研究课标和教材,研究专家对“新教材”的内容、观点和思想的理解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对新教材的自我认识和研究,这种“再研究”,是教师自己的思想和创造,这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看到的本质东西,教师由此实施的教学才能有更大的空间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处理好“学”、“导”、“教”三者的辩证关系。

实施新课程标准之际,我校生物组教师准确把握和理解师生定位新概念的内涵,努力做到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学过程要符合教学行为,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常规要体现教学细节。例如:根据新教材知识体系的特点,备课组做好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及教学单元测试几个统一的基础上,加强教学中对教材的定位把握,发挥备课组每位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对新课程理念、新教材内容变化、重点问题的认识等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并根据章节集体编写系统的教学案一体化的学案系列,做好教材的二度开发,教学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猜你喜欢
新教材新课程科学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科学拔牙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