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华明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要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诣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潜力,才能因势利导地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语文教师既要重视德育的发展,更要重视德育的渗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笔者认为,需要有一定的艺术性,使德智和谐发展。
一、选好教学线索,鲜明地揭示文章的思想性
一篇好的课文必然是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因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先好教学线索,鲜明地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
例如,讲授茅盾的《白杨礼赞》,一般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教学。即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景美)→外部形态的“不平凡”(形美)→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神美)。这就是白杨树象征意义的“不平凡”——“人美”,实际上是揭示了全文托物言志的深刻寓意。
二、推敲课题关键字眼
有的课文在课题中就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我们可以抓住课题中的这些关键字眼进行反复推敲。比如,在教学《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在疏通文意后,让学生思考:课题中的“喜”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学生对比品味后说:不能,去掉就大大削弱了感情色彩。我又问:那能不能换上其它的词呢?学生试看换上“终”、“才”等字,但都不满意。我最后问:这个“喜”字到底包含着什么感情呢?学生回答:包含着北京申奥成功,全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振奋的心情,通过对“喜”字的锤打,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创设情境,耳濡目染,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或用图片显像,或以音乐诱导,或以实物摹形,或以游戏启发,或分角色扮演,甚至融视听为一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的教学情境,把认知教育、审美教育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工作中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
语文教材中所编排的文章,有的不但文字美,还涉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这些都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直接或间接的优秀素材。如屠格涅夫的《麻雀》中,麻雀妈妈为了救小麻雀所表现出来的壮丽美;苏轼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出的那种顷刻而至的急风骤雨的壮观;还有“白云依静渚”,“城里上孤烟”,“泉声咽危石”,“轻罗小扇扑流萤”的优美境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与“日出江波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优美。借助这些生动而又丰富的内容在正常的语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读、感悟、理解,激发学生装的学习兴趣,想象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画面,纯洁学生思想,陶冶情操,提高觉悟,及早找准和确立人生的坐标,学会做人的确良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学得深、学透、学活、学好。
四、加强朗读训练,品味课文闪光语言
一篇好的文章必然会有好的语言,但是阅读教学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每一个词句都作详细的考究,我们只要抓住文中那些最重要最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就能起到良好忍气吞声德育效果。例如,《骆驼寻宝记》开头就说:“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件无价之宝。”我问学生:在众多的飞禽走兽的眼里,那件无价之宝应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思索知道指的是能使个人发家致富,过上安逸生活的“宝”。最后,只有骆驼寻到了“宝”。我又问学生:骆驼寻到的“宝”又是什么样的“宝”?大家讲座一番后认识到骆驼寻找到的“宝”是为大家谋福利的高尚风格,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从而受到教育。
五、密切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不失良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的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有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潭,跟上时代的步伐。比如,在教学《陌上桑》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罗敷真是太傻了,太守有权有势,嫁给他可以吃香喝辣的,享不尽的荣华宝贵,不比在家里整天采桑养蚕强多了吗?”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种想法离经叛道、幼稚可笑,实际上,在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持有这种想法的绝非个别。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讥讽、训斥,而应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摆正他们的人生航向。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结合好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时机,不能是脱离书本,脱离课堂的直白式、说教式,要在教学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做到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们应该利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总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多方面的。只要教师认真挖掘,讲授得法,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做到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全面推进国家的文明程度,提高全民思想素质。
参考文献:
[1]实施新课程精要读本(初中语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
[2]当代教育论坛.2003,(6).
[3]三湘教师优秀论文选.新华出版社,1997,6.
[4]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