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控制粮食生产成本的方略

2009-06-08 02:48孙静芹王立明
会计之友 2009年31期
关键词:制造费用

孙静芹 王立明

【摘 要】 在当前粮价不断上涨的压力下,除政府加强调控措施外,降低粮食生产成本乃根本性的长久之策。粮食生产成本由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构成,针对三种构成因素的不同特点,只有切实可行的控制和降低措施,才能有效压降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保持粮价的基本稳定,有利于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

【关键词】 粮食生产成本; 直接费用;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自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粮食价格终于冲破计划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随生产成本与供求关系波动,且与世界市场保持着联动关系。但在近年国际粮食供求关系紧张,库存急剧减少,从而价格急剧上涨的时候,这种联动关系不得不中断。2007年年底,为有利国计民生,保持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开始控制乃至禁止粮食出口,并且向市场投入了大量国家储备粮,平抑粮价的上涨势头。因而中国居民的“米袋子”一直保持着充足的供应,价格也相对平稳。但我国的粮价仍有较大的来自国际市场的上涨压力,若想长久地将粮食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笔者认为:除了政府继续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尤其是给种粮者相应的补贴外,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也是不可或缺的长远且有效之计。

依据成本会计的基本原理,粮食的生产成本可由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降低粮食生产成本要从控制这三部分费用入手。

一、控制粮食生产直接费用的措施

种子、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构成粮食生产的直接费用。总体来看,我国粮食生产的直接费用过高。近年来,我国主要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扬,而粮食价格虽也有提高,可幅度却小于农资产品。以2008年为例,主要农资价格相对于2007年同期的涨幅基本上在10%以上,有的甚至远远高于10%(见表1),而主要粮食作物的最低收购价格涨幅却小于或等于10%,例如在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稻谷的最低收购价,使其相对提高了9%—10%,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提高4%—7%。这种主要粮食作物与农资产品价格涨幅上的差距,势必影响农民的经济效益乃至其种粮的积极性。

针对粮食生产直接材料支出偏高的状况,应大力扶持农资生产企业,给予优惠的政策扶持甚至补贴,防止农资产品价格过快地增长,必要时可将农资产品限价,以降低种粮的直接费用。但限价只能一时解决粮食的直接成本过高问题,却不是长久之计,因其可能会损害到农资生产企业的利益,使其成本无法消化,产生亏损。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粮食收购价格与主要农资产品(如种子,化肥等)的价格联动。虽然国家发改委2008年10月20日公布了六项措施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并首次提出建立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与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联动机制,但这种联动还不足以抵消粮食收购价格上涨低于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的负效应。从我国的现阶段情况看,期望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来达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是不现实的,因此,继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农资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年度,各地区根据农资价格的上升幅度,相应地提高最低粮食收购价格。此举既顾全了农资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又保全了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时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二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其中销售中间环节过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大型生产厂家对农民的直销网络势在必行。政府在农用生产资料直销网点建设上要增加投入,降低厂家的销售成本,且给农民购买农资产品提供最大方便,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粮食生产所需的农用资料价格的目的;另外,也可团购农用物资,降低生产成本。通过专业合作社与农资公司龙头企业订购种子和化肥等农用物资,这种独特的团购方式赢得了众多的优惠条件,体现出明显的团购优势,购进价格明显低于市场零售价格。

三是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农资价格的监测,密切关注农资市场的价格动态,及时了解农资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严厉打击流通环节的囤积居奇和假冒伪劣行为,建立健全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和调控机制,平抑市场价格,防止农资价格的过快增长。

此外,加大科研公关,培育小麦、玉米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摊薄每公斤粮食所包含的农资费用,也是一个可行之策。这需要加强对现有务农人员的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支持创办一些不同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农业职校等,吸收农民参加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努力造就一代新型农民;还要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服务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下种、合理施肥、安全用药,逐渐克服大播量、大肥量、大水量和滥用药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地降低种地成本,增加种植效益,实现节能增效。

二、控制粮食生产直接人工的措施

我国粮食生产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人地矛盾突出,经营规模小。目前全国约有2.3亿农户,每户经营耕地平均只有6亩,而这6亩耕地又被分割成零星的若干小块,由于农地难以转让,这就把亿万农户都固定在小块土地上,从事着以自给性为特征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决定了用工费用始终是粮食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否认,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导致用工不断减少,2005—2008年每亩粮食的用工天数分别为:9.97日、9.59日、8.69日、8.46日,分别比上年减少10.2%、3.8%、9.4%、2.6%。但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短缺现象,部分地区在农忙季节甚至无工可雇。劳动力的供不应求导致劳动力价格逐年上升。近年来各地纷纷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职工工资,农民工收入也相应增加,使得这几年农村雇工工价年年提高。2005—2008年粮食作物平均雇工工价分别为:22.51元/人、25.84元/人、30.18元/人,32.20元/人,分别比上年提高19.7%、14.8%、16.8%、6.63%。劳动力价格上升幅度大于由于机械化程度提高而导致的用工数量的减少幅度,因此粮食生产的用工费用实际有所增加。在2008年下半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众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萎缩乃至破产倒闭,对进城务工人员的需求数量锐减,使得大批农民工返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用工费用的增长幅度将会放缓,但这只一种暂时或短期的回落。

为有效降低粮食生产直接人工支出,首先,应继续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其次,考虑到近年来有的地方的“打工潮”导致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留守农村的多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撂荒的现象,如今农民工陆续返乡,政府部门可以引导他们利用中央重农惠农的政策,投身农业生产,减少雇工数量。最后,各地政府应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组织部分返乡的农民工组成劳动服务公司,规范管理,并在工商登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惠,利用他们手中所掌握的技术,为农户提供修建水电设施、运输、收割等服务,既能促进农民工的再就业,又能有效降低农户的用工费用。

三、控制粮食生产制造费用的措施

借鉴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的概念,粮食生产中的某些费用具有工业产品制造费用的特点,包含土地承包费用、水电费用各项。其中,土地成本占种粮全部制造费用的80%以上。土地成本指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中的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即农民转包、承包土地的土地转、承包费及农民自己享有经营权的土地如果转包给他人所能获得的租金。近年来,种粮的制造费用上涨较快,正是源于土地承包费的上涨。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提供给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机会骤然下降,相当多的人回家种田。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开展了新一轮土地承包,农户间竞争增强,相应抬高了土地承包费。

为了降低粮食生产中的制造费用,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必须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依法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一是乡村组织要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承包资料档案健全完备,长期保存完好。二是围绕承包合同管理、承包经营权证书管理、机动地管理、土地流转管理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并形成规范的工作规程,使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有效避免因乱收费而增加农民的负担。

其次,正确引导承包土地规范流转。农户间规模少,期限较短的土地流转,可以签订简易合同;流转规模较大,期限较长的,应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明确流转方式、用途、面积、坐落以及流转双方的责、权、利、附加条件、违约责任等;对目前已形成稳定的流转关系,但未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的,要督促流转双方订立流转合同;对已签订流转合同的,要对合同进行备案审查和鉴证,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纠纷。避免由于土地承包关系不明、流转频繁,农民不愿或不敢在承包地加大投入,从而影响粮食生产。

再次,要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全国仍有亿万亩的中低产田,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粮食生产能力,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力争早日形成粮食的实际生产能力,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大幅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最后,继续抓紧抓好延包后续的完善工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抓紧组织做好延包后的完善工作,妥善解决遗留问题。不得以各种理由侵占农民已承包土地,公有设施的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农民已承包土地的,要给予相应的补偿,避免农户增加土地使用的隐性成本。●

【参考文献】

[1] 丁声俊.试论粮食流通现代化[J].现代农业,2007(5).

[2] 农业部. 关于做好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S].农经发[2008]10号.

[3] 李学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与农业政策反思[J].当代经济,2008(12).

[4] 侯锐.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07(5).

猜你喜欢
制造费用
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探究
应用导向下的标准成本法综合案例构建
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析法的一点商榷
论降低加工制造业企业产品成本的途径
关于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分摊探讨
浅析制造费用分配问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核算差异分析
刍议生产制造型企业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方法
混凝土企业制造费用综合分配方法对成本的影响分析
混凝土企业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