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竞强
摘 要: 散文被誉为“美文”。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然而传统的分析法教学运用不当往往会破坏文章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本文力求探索一条以美感为根基的散文鉴赏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散文 意境 教学 鉴赏
一、关于散文的特点
散文被誉为“美文”。长久以来散文以记实为本,以史学为伴,蕴集着散文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多少关注,多少思索,多少探索。在此基础上,又繁衍出了作者各具特征的情思。因此散文教学与其他文章不同,散文是个性化的、体验历程的产物,是真正思考的结晶。它同小说比,同样写人记事,但人物不求典型,故事不必完整;和戏剧比,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但不受时空限制,行笔自如。它不靠矛盾冲突吸引观众,而靠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它和诗歌比,同样可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但不受节奏、韵律限制,写法灵活。它不是诗,却具有诗一般的意境。由此可见,散文教学要注重美感,传统的分析法教学若运用不当势必会妨碍散文的鉴赏与学习。
二、关于散文的教学
1. 散文教学要抓住结构与虚实。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但丰富的写作素材并非“散珠碎玉”,作者都会用线将其贯穿使其成为美文。这一线便是文眼,文眼既是全文主旨,又是行文线索。《捕蛇者说》的文眼是“苛政猛于虎”;“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只要抓住文眼,教学就能收到“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的效果。
有了文眼加以贯穿,散文还应做到“实”“虚”结合、因“实”出“虚”。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欣赏散文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能够触发读者的“闪光点”的散文结构与虚实,才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散文教学要注重品味语言与感情。
散文的语言优美洗练,散文的语言质朴而自然。散文教学,品尝语言美是重点。应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揣摩散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另外,还要从情韵上去推敲。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弦的情致;而《阿长与山海经》,开篇即出以谐谑的文笔,继之则庄谐并作,而最后竟变为谦恭而肃敬,这种诙谐而多变的笔墨,反映了作者对阿长自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别有一种回甘余韵的情致;《紫藤萝瀑布》,颂赞生命的蓬勃向上,情致表现为热烈、奔放。只有当学生从情感入手品味语言,才能达到“知其美,又知其所以美”的境界。
3. 散文教学还要入意境,促思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教学中若能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等就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师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境”由“情”生,教师要把自己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情含蓄蕴藉、曲折深沉,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一幅幅如梦境般美丽飘渺的画面。如果教者由形到神、从影到情,顺着作品中那一幅幅的画面,深情地引导,便不难把学生带进那特有的意境之中,使之在欣赏那幽僻的小路、多姿的荷花、微微的晚风、缕缕的清香、淡淡的月色、薄薄的轻雾中,品味作品迷离恍惚、深沉抑郁的情调,进而从这种轻松中夹着哀愁、恬淡中和着苦痛的独特意境中,明确作者那种难以言状的苦闷、彷徨、低沉、抑郁,这样就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写作的背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师生共入意境,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学生,学生领悟作品。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而对于哲理性散文而言,仅仅入意境是不够的,学生需要的是更进一步地鉴赏文章的哲思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散文中独具浓重生命个性色彩的一篇,其艺术感染力不但来自冷静的文笔穿越苦难而喷涌出的一般独特的凝重与凄然的气息,而且来自于本应旺盛如青草却霎间枯萎的岁月中的往事,来自于在被毁灾的命运中对生命的思考,对生与死的执着的追问。这种哲思因其存在于那么狂乱浮躁的年代而益显独特,因其存在于作者的遭受厄运之中又似乎显得如此普通,只有剖析一个时代的追求,明白群体与个体的力量之比,只有理解了史铁生的经历,他的梦想,才能明白那个发出亘古疑问的瞬间对他意味着什么,至此,“生”或者“死”对我们就不只意味着一个问题,而意味着人生的一种永恒的状态。而理解这些,需要开放的目光,广阔的视野。
当然,鉴赏散文的哲思美还应该还必须留意到它与散文的意境是魂体相依的,不可以孤立地抽离开来品读而妄自衍生出某种概念。
三、关于鉴赏的方法
在教学中,以自主阅读为指导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与创造,师生以文本为载体,主动探索,共同发展自我,二者都是文本意义的发现者和教学意义的生成者,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散文的鉴赏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诵读法。
散文不仅美在情思,还美在语言。美文需要美读,正确的朗读是视觉、听觉与情感、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容易使学生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一篇文章读好了,鉴赏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如果文章的基调是明快的、乐观的,就要读出明快、跳荡的节奏来。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语言的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对于语言优美、感情含蓄的,语调应轻柔、舒缓;对于慷慨悲壮的,要读出深沉肃穆,沉痛的语调。通过朗读可以体现文章的语言美、绘画美、情趣美。朗读可使教学进入特定的情景中,与作者、文本一同黯然泪下,一同神采飞扬。
2.比较法。
可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春》、《荷塘月色》中思想感情的比较;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如《济南的冬天》与《春》中的写作技法进行比较,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如把《生命 生命》(杏林子)与《生命 生命》(兑伦·沃森)就思想内容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美点。
3.讨论法。
鉴赏应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澄清认识,激发起学习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的精神。
散文是美文,它的美蕴涵在它的字里行间,我们只有抓住了散文的特点,才能真正地理解它,才能引发我们心灵的最深处对美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郑绍龙.浅谈散文的意境美.读与写:教育教学学刊,2007,(1).
[2]顾英华.让美充盈于散文教学.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8).
[3]卢健飞.散文教学中老师主导作用的艺术体现.文学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