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毓璐
摘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语言教学传统理念,创新语言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从语言教学的特点出发,对语言教学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进行了重新思考,用务实的眼光重新审视语言教学,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在尊重语言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更新教学理念,进行科学施教,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语言教学;教什么;怎么教
当今各种教育学、语言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促使我们不得不对语言教学的运用进行重新思考,特别是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在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怎么教却常常忽视教什么,事实上,教什么是教学内容问题,怎么教是教学方法问题,二者是语言教学必须给予认真回答的基本问题。外语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对这两者有任何偏废都会给外语教学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在教学实践上,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必须根据语言教学规律进行大胆创新,尝试新理念、新方法,寻找既切实可行又有新意的语言教学之路,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这样往往能够在师资水平、学生素质、教学环境等因素基本相同的基础上,取得预料不到的重大效果。
一、 关于教什么
不可否认,传统语言教学的重心始终放在怎么教的问题上,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近代语言交际理论影响,方法和概念的束缚开始被冲破,也就是说语言教学的重心已经开始由怎么教转向教什么,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教什么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审视。交际理论一般认为,“语言以交际为前提”,“交际不是被语言服务的第二目的”,“语言和交际存在内在的而不是偶然的联系”。这种观点意在说明,语言是手段,交际才是目的。它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就是:怎么教以教什么为前提,教学方法应以教学内容为前提。教什么从来都被认为是不言自明的,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在内的语言系统,外语学习者也同样这样认为。事实上透过语言的本质可以发现,教什么同语言的使用是紧密联系的,这就要求把语言要看做发生在自然环境下的交际行为,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这对外语教学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正如McCarthy and Carter指出的那样:“既然大部分真实的语言使用涉及连续扩展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产生和理解,我们可以说这种描写具有相当大的潜在价值。的确,我们可以进一步断言,语言的功能在实际环境下通常才能得到最佳的理解,探索语境下的语言迫使我们修正某些通常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理解。”同时我们认识到,传统上非语境化的单位的描写,如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音系统的描写,对于教师和学习者提供的启迪甚少,这也是为什么基于这种描写的中国外语教学“费时多,收效少”的原因所在。
这启示我们,必须在教什么上牢牢把握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教书面语和口语相结合。虽然口语和书面语没有绝对的界限,某种程度上经常交叉,但为了提高学生在实际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好书面语,完成英语教学大纲目标要求的基础上,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直接应用英语的能力,不仅让学生看得懂,还要听得懂、说得清、用得活。二是教理论语法与应用语法相结合。许多语言学家和应用语言学家都指出,外语教学中语法是必须要教的,但不能在非语境化的情景中教语法,因为这样实际上是把教语法看做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语境中教语法就是要强调语法的使用以及实现语言各种功能的方式,理解语法和实际运用的关系。例如,不是教代词替代名词的语法功能,而是教代词的指示功能、交接功能、人际功能等等。三是教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美国语言学家Edward Sapir告诉我们:“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续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这些做法和信念的总体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性质。”由于各国、各民族的生态环境、社会制度、历史背景、语言习惯、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性,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国家、民族也就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例如:“白象牌”电池在英国遭到冷遇,因为在英语中whiteelephant是指“不实惠、无用的而昂贵的东西”。这种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差异,如果不在语言教学中作介绍,学生是很难理解的。
二、 关于怎么教
语言教学方法得当,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当,则会事倍功半。笔者以为,在语言教学中必须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要以突出学生中心地位为本。学生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学习也不是简单复制和吸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和建构知识;教师不是水桶,而是一个支架,教学也不是传递,而是创造理想的环境促使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单纯靠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是不现实的,还得靠教师系统地传授,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大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比如英语学习,英语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在一个陌生的领地,教师不能撒手不管,任由学生去探索、发现,但这种传授不能让学生感到是机械学习、被动接受。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倡导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学习模式,他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不是机械的,也不是被动的。相反,他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重建和改组。因此,新的教学理念应该坚持“以生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重视过程参与,重视自主探究和发现,让学生主动学习建构知识,在“做”中学,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2)要以坚持因材施教为重。面向全体,是所有英语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课堂教学应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全体学生学有所获,让每一个学生都跟上集体前进的步伐,但任何一个群体中,人的能力有大小,素质呈现不均衡性是普遍的现象。所以因材施教是给课堂教学提出的非常现实的要求,也是保证人发展的必经之路。经验告诉我们,不少学生之所以掉队,基础不扎实是主要原因。比如英语学习,由于语言环境的缺失,大量的学生学起英语来,深感困难重重,如果教师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认识,过早的两极分化现象就可以避免。对那些水平较高、学力较强的学生,鼓励他们先走一步,成为学科领军人物,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有意识地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倾斜。如果教师对此了解不够,教学上一视同仁,都从起点开始教,这是盲目的做法。明智的做法是帮一些学生找出学习存在的问题和补救方法,帮那些原来学得不错的孩子大胆跳出课本要求,寻找学有所获的新途径。无论什么时候都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无论哪个教育对象都采用“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形式,是违背因材施教原则的,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3)要以培养交际能力为先。交际能力不但应具有语言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尤其应注意把语言运用得体。任何人学习语言、培养能力都有一个过程,就是一个“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所以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的中心,是英语教学的立脚点,是第一位的东西,是交际能力培养的根本和源泉。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中,要坚持英语知识的基础地位不变,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教学实践,根据实际生活对英语的需求,模拟各种生活语境、情境,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机会。不仅注重语言在形式、语法上的准确性,更强调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可行性、交际的技巧性,以及训练学生在交际活动中的应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建构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应大规模培训教师,向他们讲授语言教学应该如何运用,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帮助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主动转变观念、走出误区、克服困难,自觉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正确灵活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而且让他们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刘孝华.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接受学习[J].教育探索,2007(3).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