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冠玉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德”被摆在了首当其冲的位置。由此可见,任何人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德才能被称为真正的人才。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确实是一件事关百年大计的事情。而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甚至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被喻为思想品德课的“良师益友”。下面笔者就以此为立足点,阐述如何巧用语文课文做好品德教育。
一、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成为思想教育的主人
现今各种媒体“泛滥成灾”,致使学生小小年纪便汲取了大量的信息,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这使得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着“异类”的见解,经常是不按常理“出牌”。就算是让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他们有时也会把正面人物分析成反面人物。于是,在语文学习中,如果想要达到“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目标,与其苍白无力苦口婆心地说教反而不如放弃说教,让学生“以己之矛攻其之盾”。比如在学习《诚实与信任》这一课时,有的学生把主人公的诚实看成是愚蠢的表现。教师可根据这一情况设计一场辩论赛,主题为:在做了错事又没有人知道的时候,该不该主动承认?在辩论中,学生引经据典,把课内课外的相关知识及细节运用得可谓淋漓尽致。结果不言而喻:应该主动承认,做一个诚实守信人。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才越有希望。设计辩论的目的是想维持作者的创作目的,借以达到解读的目的。这充分证明:只要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成为知识、情感的主人,他们会教育好自己,成为思想教育的主人。
二、 利用课外阅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根据学生的成长所设计的。所以,学生对其有很多的认同感。因此,在学习课内文章时,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词语品出对课文的恰当认识。而当学生达到这样的水平时,课堂的教学内容就显现出严重的不足,品情悟情就会达不到目的。此时,教师应给予课外补充,使之达到知识迁移和感悟的高潮。例如课文中有一单元是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而战争又恰恰是启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佳材料。所以,在学习《卢沟桥烽火》时,让学生寻找有关抗日战争的文字,让他们进行小组之间的传阅,使学生认识抗日战争,从而使之更加热爱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学习《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时,让学生读《谁是最可爱的人》,从中学生解读出:人间不仅有战争,还有超越国界的国际之爱。以上的学习只是课外知识补充的一角,由此可以看出,恰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可以对品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通过课文的综合学习促进思想品质的教育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设计的一个亮点,它不仅是一篇课文的小结,而且还是这篇课文知识的提升,它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持有好奇心,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如果老师引导恰当,可以从提升中汲取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综合性学习是一块实施思想品质教育的绝好阵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两篇课文的综合性学习。例如《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在这两课中,教师分别设计两个情景:即谈谈你的父母和长辈,讲讲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人。学习方式自定,时间15分钟,剩下的25分钟汇报。教师设计的环节虽然简单,但效果却很好。学生在汇报时,大都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护,也想到了要承认自己的错误,与父母多沟通,好好学习,给父母寄一张成绩优秀的成绩单,谢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而第二篇的汇报,则更多是如何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去保护弱小者。
总而言之,巧用语文课文做好品德教育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感动,学会快乐,学出意义,学有思想。最关键是在学习语文课文时,情感被调动了起来,这推动了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学会怎么去做一个大写的“人”。
(启东市双鹤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