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入法

2009-06-08 03:00
成才之路 2009年33期
关键词: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导入

蒋 静

摘要:数学课堂导入是开课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的行为方式,它是教与学的起点。成功的导入使课堂教学从铺垫转化为探索新知的过程,为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本文从数学课导入的作用、导入设计的方法,结合教学实践来探究小学数学课导入的艺术。

关键词:导入;基本原则;设计方法

一部小说想要很快吸引读者,必须要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一出戏剧想要一开始就留住观众的目光,必须有一个勾人心魄的序幕;一首好歌想要万人传唱,必须要有一段优美动人的前奏。同样,要锻造一堂好的数学课,也必须要有一个恰当的导入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因此,教师导课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预设。

一、课堂导入的基本原则

1. 趣味性原则

兴趣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联系极为紧密,它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我们在导入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呈现方式以及语言运用上都应考虑激发与促进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

2. 简介性原则

导入语应用简洁的话语,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一般来说,正常的课堂导入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为宜。好的课堂导入犹如“凤头”,绝不哗众取宠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

3. 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好问、好学、好动的特点,在课堂导入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进行启发,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共鸣,使他们的大脑处于积极探索和思维的最佳的状态,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4. 针对性原则

我们在进行导入设计的时候,必须遵循针对性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所学内容,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针对社会实际,甚至针对教师自己的素养和性格特点来进行导入设计,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

二、课堂导入的常用方法

1. 游戏导入法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猜谜:“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生动形象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地揭示了钟面的特点和时、分、秒间的关系,从而激发了儿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 实物直观导入法

这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最常用的导入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些实物,诱发其直观思维,进入新课。例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首先教师先拿出几张人民币和几枚硬币给学生看,再开始教学。再如,在小学数学中几何的初步认识,像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扇形、长方体、正方体等,都可以采用实物直观导入法,让学生一目了然。

3. 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任何一个学生的天性,精彩有趣的故事内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讲故事的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导入,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学生整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猴王分饼”的故事。话说猴王今日在花果山水帘洞内开庆功会,酒过三巡之后,猴王端上了小猴们喜欢吃的饼,饼的大小相等,猴王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4块,给猴甲1块,猴乙看到了说:“太少了,我要2块!”猴王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8块,给他2块,猴丙更贪心,说:“我要3块。”猴王拿出第三张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他3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猴吃得多?生:同样多。师:聪明的猴王是用什么什么办法来满足小猴子的要求,而且又分得公平呢?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你就会明白了。有趣的故事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 愤悱导入法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言观色,提出的问题要对学生形成刺激,让学生出现跃跃欲试的状态。当学生欲知而不知,想说又说不出时,他们在心理上就产生了愤悱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能得到发挥,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师:小朋友,我们先来玩个小魔术。老师手中有好几个信封,里面装的全是花片。你随便从一个袋子里随意拿出几个花片,然后告诉老师数目,老师就能猜出信封里还有几个花片。你们相信老师有这个本领吗?结果老师每次都能猜对,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急于想知道原因。此时的氛围学生就正处于求知的愤悱状态。

5. 经验导入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大量的实践也证明:当学生的材料来自于现实生活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十分高涨;当数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因此,新课导入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首先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爷爷明年过第16个生日,而孙女明年过18个生日(出生那天不算),爷爷和孙女今年各多少岁?这样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

6. 以旧引新导入法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由迁移规律可知,当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紧密时,教师就可以把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抽出来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引进新知搭桥铺路,形成正迁移。以旧知识作为桥梁,使学生知识不断递进,增加知识坡度,能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到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要掌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又不新,难又不十分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时,我们可以联系学生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将整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醒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为学生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发展能力的培养打下基础。

7. 操作探究导入法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的手、脑、眼、口同时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在情境中思维,在活动中思考。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把8根小棒分一分”。于是出现几种分法:1根与8根、2根与6根、3根与5根、4根与4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最后一种分法的本质特征:“每份的根数一样多,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这样导入新课,既让学生感受到在操作中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又让学生对新课探究产生更大的热情。

总之,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种,但要因教学内容而异,因人而别,然而,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的情绪。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新颖恰当的导入方法,就能做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又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刘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五法[J].小学数学教育,2009(3).

[2]黄建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金坛市后阳小学)

猜你喜欢
基本原则设计方法导入
浅议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
论网络言论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则
浅析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的设计
公路桥梁结构桥梁抗疲劳设计方法应用
如何利用七年级新教材进行英语课堂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