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诚 潘凤鸣
六月钱塘,烟柳繁华。
在这个诗画般的季节里,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宁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浙港两地13所高校的70位学子相聚在西子湖畔,牵手江南茶园,激扬青春才华,共同体验了一段茶香四溢的文化之旅。
茶香溢江南
为推动内地与香港的融合,教育部组织举办了浙江与香港两地学子的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把浙港两地大学生的交流聚焦在“茶”这个具有浓厚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上,围绕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展开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渌雨江南,问茶龙井”。“渌雨”一词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的谐音,他在浙江湖州种茶、制茶,研究茶学,开创了中国茶文化的先河。六月,也正是江南的雨季。因此,围绕采茶、炒茶、茶道、茶艺、茶史等知识节点,开展丰富生动的实地体验活动,使两地学子共同度过了一段别具风味的茶之旅。
茶之旅的首站是聆听茶文化讲座:“茶人三部曲”的作者王旭烽从“诗情画意谈香茗”谈起,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和发展等方面,诗意地阐述中国茶文化。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教授循着“从中国茶道到日本茶道”的思路,介绍了日本荣西禅师把中国的茶种带到日本后日本茶道的发展和审美。此外,浙江大学茶学系的杨贤强教授分别从茶的种类、化学成分、养身功效以及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概况等对中国茶的理论、历史与文化做了系统介绍,使同学们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和领会中国茶文化。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在同学们对“茶”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又辗转到西湖四周的群山茶园中,亲自采茶、炒茶,体验做一个茶人的苦乐生活。他们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徜徉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中;在老龙井饶有兴致地聆听了乾隆皇帝和“十八棵御茶”的故事;还在龙井山园金建公老师现场传授下,学习采摘茶叶、炒制茶叶、品尝茶叶,深入地了解炒制龙井茶的十大手法:拌、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直至茸毛脱落,扁平光滑的扁形龙井茶制作的整个过程。香港城市大学的吴家蔚深情地说:“龙井茶的味道特别鲜香,以后喝茶,定会想起龙井茶的甘香和江南茶园水灵灵的景象。”
体悟茶文化
香港大学的陈仲贤说,香港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许多年轻人平时很少喝茶,甚至以为茶和茶道都起源于日本,至于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以及钱塘江、灵隐寺和岳飞庙更是闻所未闻。文化不是书本上简单的一二三四,更不是条条框框的枯燥知识,文化是生机盎然的生活,是一举一动的行为。鉴于此,中华传统文化象征的茶之旅,也就成为一次感受中国悠久历史与传统的文化之旅,成为两地青年心灵沟通的桥梁。在紧张的学习交流之余,两地学子牵手西子湖畔,领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致,感受风雅钱塘的历史人文,西泠桥畔的苏小小,断桥的“千年等待”,长桥的依依送别,传说、历史、景物、感情都融入到这西湖的文化里。
“一对一普通话”帮助练习是这次活动特别设计的项目,由两地同学自主设计学习方案,这一创意吸引了普通话语言能力相对较差的香港和本地学生的积极参加,通过七天的学习与交流,活动结束之际举办了“渌雨江南,情满华夏”诗歌朗诵会的普通话汇报展示。58位两地学子自由组队,表演了别具特色的11个节目,香港同学的普通话大有长进。凝练的语言、动人的旋律、饱满的情感,激扬的青春,传递着同学们对江南山水的赞美、眷恋,对茶文化的体验、感悟,同时也展示青年学子不凡的才艺,并让香港同学感受普通话的音韵美感和语言魅力。
情系两地间
茶是一种精神,也是一段情结。
茶人以“一杯茶叫你静止的刹那”为喻,指出生活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人们生活节奏应该有张有弛,不能够每一秒钟都是飞奔,生活节奏错落有致才是美。人有时要慢下来,去享受细致的生活,就像煮茶、泡茶、品茶,这里不仅蕴含着生活的细节,更充满着中国历史遗留的深厚文化资源。对此,香港中文大学的梁永邦深情地说:“茶就是茶,茶的味道随喝茶人的心境不同而相异。当我们了解茶,爱上茶,并与自己的朋友一起品茶时,杯中的茶才是最香、最美的。”
七天的风雨兼程,七天的心灵相印,临别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感慨,同学们将活动的点点滴滴制作成PPT、FLASH和DV,一起回忆珍藏活动的每个细节:破冰晚会、茶文化讲座、问茶龙井、西湖之旅以及“印象西湖”演出等,共同分享交流的体验、收获的喜悦、回忆的温馨、友情的甜蜜……临别之际,两地同学手拉手同台合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福就该同享,有难必然同当,用相知相守换地久天长……”歌声唱出了大家的心声,放飞着两地学子的真情。香港城市大学的黄秋强说:“原本来杭州是想寻找对西湖的那种诗意,却让我意外收获了这么多的友谊。”咫尺天涯,友谊天长地久。香港教育学院郑媛同学感概:“彼此学习,我们在欢笑中了解更多;相互关怀,我们在湖山中分享茶香;共同聆听,我们在江南领略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