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忘怀的记忆

2009-06-08 08:03戚文娟
文化交流 2009年9期
关键词:白毛女周总理排练

戚文娟

这是一座周恩来总理1972年亲自批准建造的剧院。这是一座充满荣誉感与历史感的艺术殿堂。

1978年10月,杭州剧院在欢庆共和国生日的热烈气氛中建成,成了杭州乃至全省人民的大喜事。每当华灯初上,人们扶老携幼来到武林广场,透过大玻璃看到前厅高大的圆柱、水晶大吊灯、两侧螺旋形转梯通向二楼观众厅的新建杭州剧院,显得兴高采烈……作为一个曾在杭州剧院从事宣传、演出活动多年的老文艺工作者,对这些热烈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剧院开幕演出是由浙江话剧团演出《丹心谱》,这个戏是粉碎“四人帮”后北京“人艺”为纪念周总理而创作及演出的,在北京引起轰动。杭州剧院首次演出就安排《丹心谱》,演出场场客满,当演到剧中老科学家接到周总理打来的电话时,所饰演的演员万分激动,观众席中有哭泣声,更多的是泪珠在眼眶里转,流到脸上,剧场的气氛震撼人心。

杭州剧院第一次接待的国际文化交流,是由多次来华、对周总理有深厚感情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出《葛蓓莉亚》。早在杭州剧院兴建之前的上世纪60年代,松山芭蕾舞团团长松山树子和丈夫清水正夫带芭蕾舞剧《白毛女》来华演出,在欢迎宴会上,周总理安排歌剧《白毛女》演员王昆、电影《白毛女》演员田华和松山树子扮演的白毛女相会,三个“白毛女”的合影刊登在报上,一时传为美谈,体现了中日人民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

1978年秋,国家文化部在杭召开全国场团工作会议,我参与会议工作。会议安排了参观杭州剧院,代表们参观后赞不绝口,说不愧是全国一流的剧场,院团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来杭州剧院演出。从此杭州剧院迎来了演出的黄金时期,接待了不少国外文艺团体,国内中央和省、市级的剧团,好多著名演员都来杭州剧院演出过。杭州剧院这个窗口,见证着我国改革开放后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文艺的春天。

在国家级剧团演出中有两位艺术家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中央歌舞团的前站人员与我商谈好装台演出事宜,两天后一个晚上,中央歌舞团全体演职人员到杭,当晚电影结束我到后台发现一位穿暗红色风衣、身材颀长的女同志在看黑板上的日程,凭直觉我认定她就是著名舞蹈家、中央歌舞团艺委会副主任资华筠。我向她问好,询问她对日程安排有何意见,她说:“我们的节目虽说演过好多次了,但到新的舞台,各方面都要配合适应,一般走台不行,我要按正式演出全部来一遍,看日程明天上午继续装台,晚上演出,下午要放电影……”我当即说:“没问题,正是为了考虑剧团可能要用舞台,所以明天下午的电影票要到明天上午才出售,因此电影可以撤掉,我明天一早就向经理汇报,保证你们下午排练。”她表示感谢。这是一位对艺术、对观众极其负责任的艺术家。

东方歌舞团成立后誉满海内外。1981年春天来杭州剧院演出轰动杭州,场场爆满。精彩而成功的演出是与团的艺术指导王昆分不开的。当时我曾写了《王昆在排练场上》一文刊发在1981年4月18日的《经济生活报》上。翻出27年前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东方歌舞团艺术指导、著名歌唱家王昆从北京专程来杭,到达时已是晚上9时多了。第二天清早,她就出现在剧场,指导走台排练。这些节目演出已过百场,演员们早已娴熟,尽管如此,所有演员必须一一走台排练。有深厚艺术造诣的王昆,在整个过程中,对演出要求十分严格。首先走台的节目是泰国歌舞《月亮》,王昆发现有的男演员手掌动作不符合要求,她说:“你们的手掌有些板了,要记住每天用热水泡泡,把手弄软些。”当这个舞蹈结束时,演员的谢幕动作不够整齐,王昆要求重来直到满意。在排练男女声二重唱时,牟玄甫咳嗽了一声,这一声是如此轻微,但还是被王昆发觉了,她亲切地说:“小牟啊!你衣服穿少了。”小牟说:“我穿两件毛衣够了。”“可你脖子上没毛衣啊,你看你脖子都露在外面,要注意不要受凉了,你刚才不是咳嗽了吗?”这时小牟才明白,感动地说:“我知道了。”排练在继续进行,突然什么地方出现了丝丝的声音,王昆立即四处查问,发现是打字幕的幻灯机发出的,她要求打幻灯的同志想办法克服杂音,她说不能让任何杂音干扰观众,乐队上下台摆凳子时也应该没有一点撞击声。排练快结束了,王昆听说有些舞蹈演员没吃早饭,她关切地说:“不吃早饭哪有劲排练呢?今后一定要注意,舞蹈演员可不能空着肚子来排练啊!”王昆同志经常说:“生活上要求要低,艺术上要求要高。”我想这正是他们的演出能征服观众的奥秘。

金鸡啼鸣象征百家争鸣,并激励电影工作者闻鸡起舞。

第一届全国电影金鸡奖评委在杭州评奖,这些评委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十年文革遭受迫害幸存于世。有天晚上全体评委来杭州剧院看东方歌舞团演出。演出结束,观众热烈鼓掌,演员几次谢幕后,全体演员在王昆带领下拥到台前向台下热烈鼓掌,王昆热情邀请:“欢迎金鸡奖评委们上台和观众见面。”在台上台下的热烈掌声、欢呼声中,电影艺术家们上台和演员及观众见面,当白杨和王昆拥抱在一起时,场内气氛达到高潮,此情此景永远留在我脑海中。

杭州剧院接待过不少京剧院团,给我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中国京剧院李世济的演出。记得有天晚上她化完妆后人感到不舒服,经理对她说:“如身体不行不要勉强,我们负责向观众说明,票子改期或退票。”她说:“那么多观众,不能让她们白跑一趟,我吃点药可以坚持。“我看她上了台精神就来了,一丝不苟地演唱,把程派艺术奉献给观众,受到热烈欢迎。我想老艺术家们这种对观众负责的精神是最可贵的。

杭州剧院是历届省戏剧节的主会场,全省选出的优秀剧目都在此演出,戏剧盛会的情景至今难忘。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首次赴香港演出载誉归来,在我院演出时,大厅摆满了花篮、大幅彩照等,琳琅满目,色彩缤纷。当舞台上演出《五女拜寿》时,观众反响极其热烈。以后小百花团多次在我院演出,杭州剧院见证了她们的成长,如今,“小百花”已成为誉满国内外的演出团体。

杭州剧院还见证了好多青年演员的成长,如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舞蹈学校毕业班来演出,都是十七八岁的小青年,演出各类舞蹈的精彩片断。首场演出中芭蕾舞片断“天鹅之死”反响很好,我记住一位演员叫辛丽丽。第二天早场演毕,我从观众席走上后台时,发现舞台条幕边有一堆白色的东西,走近一看是辛丽丽匍伏在地,我以为她不舒服。她说她刚跳完再在这里练功松松腰腿。这么刻苦勤奋的姑娘引起我的关注,在以后的岁月中,我从报上看到她进了上海芭蕾舞团,多次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在《白毛女》中演喜儿,还在其他经典芭蕾舞中担任主角,现在她已是上海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

杭州剧院声名远播,中外宾客慕名前来。

杭州剧院接待过很多来参观的贵宾,有次省文化局史行局长陪同著名剧作家曹禺和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金山来参观,看到我就叫我一起陪同,并介绍说:“她原是话剧演员。”两位老艺术家是我崇拜的偶像,几乎每个话剧演员都演过曹禺老师的戏。金山老师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夜半歌声》,国庆十周年献礼影片《风暴》,都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1956年在北京我看了他演的的契柯夫名剧《万尼亚舅舅》,为他精湛的表演倾倒。他写的《一个角色的诞生》成为每个演员必读的书。当时记得曹禺老师说:“我到过很多国家,见过不少好剧场,一直想我们国内什么时候有,现在看到了杭州剧院,我感到骄傲。”金山老师说:“据我所知,全国只有北京首都剧场是周总理为‘北京人艺批准建造的,其次就是这里了。”他对我说:“你虽然不当演员了,但能在周总理批准建造的剧院工作是光荣的。”两位老前辈的教导令我终生难忘,使我更加热爱和珍惜杭州剧院工作。虽然我后来退休了,但仍然参加剧院组织的活动,剧院始终是我的家。杭州剧院2002年经过改造扩建后,显得更加壮观,更加漂亮。这座由周恩来总理生前年亲自批准的大型综合性艺术剧院成为上世纪新中国剧院建筑的经典之作。进入21世纪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崛起了不少建筑更为巍峨恢宏,设施更加豪华先进的大剧院。我看到剧院与时俱进的变化,感到由衷的高兴。在迎接伟大祖国六十华诞之际,那些在杭州剧院工作时难以忘怀的记忆又涌上我的心头……

猜你喜欢
白毛女周总理排练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舞动未来
A quieter world during the lockdown
两个大忙人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指挥艺术指导与学生的排练教学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周总理的标准餐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走进淮安周总理故乡 追寻一代伟人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