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雨
一、开放性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特点
1.教学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性教学而言的。因此,开放性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即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以学生为本的主体观、素质教育的质量观、面向世界和未来的人才观。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要摒弃“唯师独尊”的思想,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对教师、对教材提出质疑,鼓励他们的奇思妙想、“节外生枝”。另外,教师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教学的需要。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开放性教学,其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决定了教学目标不能局限于知识和技能领域,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即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3.教学资源的开放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因此,为配合高中历史教学,学校要开放相关的教学服务设施,如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教师要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历史教学信息资源,重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利用网络中的历史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等优化历史教学。
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由于历史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实践性特别强,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基础上,敢于和善于对现行教材进行研究和开发,并适度拓宽、加深。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书本也不再是唯一的材料。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之外,还要注重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认识历史、探求历史。同时,要注意将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密切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把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创造发明充实和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身边发生的事件。
5.教学评价的开放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应调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对有效学习的评价;而评价的内容有学生建立历史学习档案、编写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历史考试等多种形式。这就打破了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采取了多元评价的模式。
二、实施高中历史开放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开放性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
在新课程下,教师普遍比较注意以开放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这点令人欣喜。但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就算是开放性教学了;课堂上设计出个讨论题让学生议一议就算是开放性教学了;课后让学生搜集点资料留个思考题也算是开放性教学了。我们说,以上这些做法是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但距离开放性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开放,什么时候需要开放,不是教师随意设置的而是应该以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不能有随意性和盲目性。
2.开放性教学需要师生全员化、全方位地主动参与
开放性教学策略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措施,不能只是个别教师的探索性尝试,只有全体教师都认同,全员参与,才能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出真正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作为历史教师,要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合作教研活动,利用学科优势,将开放性教学的思想渗透到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做到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并以学科组的整体行动引导和带动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在全校范围内共同营造开放性教学的环境。
3.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努力成为“开放型”教师
开放性教学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开放性教学,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并优化自己的专业素养,要有驾驭、使用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能力,科学地、灵活地对教材进行重组、运用的能力,科学调控课堂,善于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等。
4.准确把握“开放度”
开放性教学不是放任自流。如何把握在课堂上的开放“度”,也就是如何适度开放才能使它既能保证双基的落实,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否则将失去“双基”与“创新”两方面的平衡,必将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开放”是有一定限度的。有限的“开放度”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的目的不能随意改变。(2)“开放”并不意味着无止境、无纪律约束的放任。我们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充分的自主权,并不是说教师对学生可以撒手不管,而是要以教练的身份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点拨,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以把握教学方向,完成教学任务。